在會展業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加快培養會展專業人才已成當務之急。而在培養會展人才時是應追求國際化還是應結合本土實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會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在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時表示,會展教育重在國際化。
會展業如今處在高速發展的狀態,在談到目前國內的會展教育以及再教育的整體狀況時,劉大可指出目前中國會展教育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從國際視角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從旅游角度開展會展業教育的。很多會展設施為了提升自己的市場份額,主動的尋求會展活動的組織者,從中拓展自己的市場。另外,像美國等國家,為了旅游業自身的發展,也會主動策劃一些旅游業會展活動,從而能夠豐富旅游自身產品。
國際上開展會展專業課程的旅游院校非常注重和相關行業的密切聯系。對此,劉大可表示因為會展業本身是與實際聯系非常緊密的行業,強調學員實踐技能。從國內來看,這些年與實踐的聯系跟其他專業相比也是比較多的。一方面我們開得很多業界會議,很多都會設有會展教育方面的板塊。另外一方面,近幾年來發展比較快的會展技能大賽,也都是由業界人士進行指導,并作為評委的。同時很多高校也經常邀請一些業界企業家或者政府主管部門相關人員走進大學課堂,從而拉進了實業界和大學教育之間的距離。劉大可同時也指出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具體的與實踐結合方面也會有些差異。
會展業比較注重實用性,在課程設置方面如何避免過于傾向于理論或過于傾向于實際?劉大可指出,第一是與教材的完美結合。在編制教材時,要注重理論方面的知識,也應當在教材當中體現實踐的內容。在教材的編寫過程當中,要吸收兩種人的智慧,一種是學院派或者從事理論研究的人,總體上把握教材的深度和系統性。另一方面盡可能的吸引一些業界人士參與教材編寫,或者傾聽他們意見。這樣提供給學生的教材本身就能夠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老師隊伍。
在談到國內會展業起步晚,會展業從業人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時,劉大可指出,國內會展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起步晚,在國外也不是很早,大概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發展起來,而我們國內基本是2000年之后才開始的,晚了二、三十年。如何使沒有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在再教育當中提升,劉大可列出四個思路供參考:一是再進大學讀讀書,因為大學可以提供一些再教育產品,比如學校推出一系列專題方面的培訓班。二是學習職業認證方面課程。社會上有很多認證體系,像美國的MPI,我國的會展策劃師、會展職業經理人。另外,可以參加一些認證課程。比如很多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學會、咨詢公司都會組織這方面的培訓。第四,加強企業內訓。因為每個企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加強員工培訓,可以老員工帶新員工,也可以請專家給大家講課。邊干邊學是提高能力的一種途徑。
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面臨一個選擇,即國際化和本土化,教育行業也是不例外的。對于會展教育未來發展是更傾向于國際化,還是本土化?劉大可在訪談中強調應注重國際化,即使談到本土化的時候,也應強調是國際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劉大可稱,因為會展行業國際化程度很高,經常出國,經常用外語,經常去接觸世界最新的產品和理念。在這種情況下,過多的強調本土化可能會抹煞這個行業本應有的東西。所以,更應該強調國際化。當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文化以及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其他的國家,包括在我國從事會展的時候會有一些本土化的東西。我們在教育當中把這些本土化的東西充實進來足以,不需要特別刻意架設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會展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