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歷經12期擴建于日前全面落成。建成后室內展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室外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總經理董漢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將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打造成中國展覽行業的“寶馬”。
立足服務 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
據統計,2011年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使用率為70%,周轉率為32(以一年300天為基準),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場館,每年展商預定新國博的檔期都很難。對此董漢友表示,每年預定展館的客戶中,首先是要考慮到老客戶的需求,盡量保留老客戶使用場館的時間。新客戶要進來時,要看是否能協調,原則是不要讓老客戶失望,要與其建立可信任的伙伴關系。
對于高使用率是否合理這一問題,董漢友稱,場館的使用率控制在70%是比較合理的,未來場館設施、技術更先進后,使用率可能會更高。但如此高的使用率對整個展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會盡量協調在兩個展會之間保留一天的時間進行緩沖,以保證展會順利進行。
同時,新國際博覽中心也通過客戶滿意度調查的方式,收集參展商、觀眾及主辦方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提高辦展服務能力。
瞄準國際化 與虹橋會展綜合體錯位經營
總投資230億元的會展“巨無霸”——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以下簡稱“虹橋會展綜合體”)于2011年年底在上海虹橋商務區開建。該項目建成后,將擁有40萬平方米的室內凈展覽面積和10萬平方米的室外展場,在展覽規模和體量上都將超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虹橋會展綜合體建成后,政府型展會將移師虹橋,但并不會對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造成實質性影響。對此董漢友表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與虹橋會展綜合體,作為上海浦東、浦西兩大會展項目,應各種發揮優勢,錯位經營。虹橋會展綜合體將來或以政府類展會為主,而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則瞄準國際化、專業化,將打造成展覽行業的“寶馬”。
近兩年,中國的會議產業發展迅猛,一些城市在會議業的扶持力度上明顯大于展覽行業。面對新發展形勢,董漢友表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在保證展覽業繼續向前的基礎上,近年來在酒店配套建設方面,謀求會議與展覽共同發展。如今,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附近已建成浦東嘉里中心和卓美亞喜馬拉雅酒店,兩座高檔酒店內均設有會議室,解決了展會期間同期舉辦會議論壇的場地,使參會代表不用再將時間耗費在展館與會議中心的路程上,最大限度的方便了與會者。
除了對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未來發展定位進行闡述外,面對中國二三線城市展館建設熱的問題,董漢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展館建設熱不光在中國,在會展業發展成熟的德國也出現過。正是因為城市管理者看到了會展業對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所以很多城市都將建設展覽中心列為發展規劃當中,甚至有的二線城市存在多個展覽中心。但因為會展要與本地產業相結合,同時還受到交通、周邊配套、人才等眾多因素影響,所以展覽中心的增加,并不會使展會隨之增加,這就會產生場館的閑置,造成資源浪費。董漢友表示,作為地方的展覽中心,應以舉辦地方性展會為主,雖然不能馬上收回投資,但要長遠考慮對整個地區經濟的帶動率。
以人為本 以員工自我能力提升為驕傲
如今,完善的硬件設施和周到的服務使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在眾多主辦單位、參展商及觀眾的心中有很高的滿意度。據介紹,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每年都會對其員工進行兩到三次培訓,使員工提升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相互磨合,互相配合,逐步形成了一支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團隊。
當記者問到董漢友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六年間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時,這位年近60的德籍“中國通”說,當看到自己的員工每天都有進步,員工自身的業務能力日益提高,高素質員工隊伍成為公司在業界的一大優勢資源時,他很有成就感。或許正是因為一直以來的以人為本,以員工自身的發展為管理方向,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得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人才隊伍愈加凝聚,從而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在業界樹立了良好口碑。
采訪時間很短暫,但正是這短短的一個小時,讓記者感受到了董漢友對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未來發展的信心,相信展覽行業“寶馬”的目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