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會議產業發展很快,成績顯著:會議組織者正走向專業化,會議策劃與組織的效果越來越好;會議中心與會議酒店硬件設施快速改善,服務水平也進一步提高;作為第三方的專業會議公司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行業影響力不斷提升。綜合來看,我國會議產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轉型時期。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總經理王濟明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會議酒店專家,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又是我國知名的國際會議中心之一,帶著諸多疑問,記者專程采訪了王濟明先生。
記者:我國會議產業近幾年發展很快,您怎么看待我國會議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會議市場的基本走向?
王濟明:中國會議產業的發展始于2000年,至今已經歷了11年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縱觀會議市場的發展,我認為會議產業之所以一直保持著高漲的發展勢頭,與中國經濟發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學術交流活動增多等有關。
首先,從會議硬件設施建設方面講,會議產業從沿海城市、一線城市發展并逐漸蔓延至地市級城市,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發展、五星級酒店的建造以及一定的市場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投資商們都看中了會議市場的巨大利益,從而使得五星級會議型酒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但在中國會議市場如火如荼發展之際,更需要我們冷靜的思考一個問題:在全國各地建造體量巨大的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型酒店時,會議需求市場的發展遠沒有跟上硬件設施建設的步伐。實際上,一些二三線城市并沒有太多的會議市場需求,更不用說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了。
第二,會議產業的高速發展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對外交往日益頻繁,包括各個領域的文化、經濟、學術等的交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很多國際會議也隨即落地中國,促進了我國會議產業的發展。
第三,當地政府對會議產業的大力支持也是行業發展的助推器之一。會議本身能夠帶來了眾多商業機會,帶動當地多個產業如商貿、人才、技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
各地商務酒店發展成為會議型酒店是會議產業發展最明顯的標志。各地政府部門都看到了會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腳步。中國旅游業正處于轉型時期,正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獎旅游時代。
第四,細分市場漸漸模糊。目前五星級酒店都有強大的會議功能,酒店的商務、會務、旅游的功能已經界定不清。用會議帶動酒店的發展模式已成為酒店創收、盈利的一種商運營業模式。
七八年前,會議酒店1元帶來5元的商業模式,即1元會場收入帶來2元的客房收入及3元的餐飲收入。如今市場的發展,供大于求的現象越來越突出:1元會場收入可能只帶來2元不到的客房收入和2元左右的餐飲收入,比如客房在會議所在地多了,房價下跌了,部分餐飲不在酒店消費等。
鑒于此,我呼吁各地不要建造過多的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型酒店。畢竟國際會議的數量有限,并且二三線城市硬件條件包括交通、設施等條件不具備,易導致場館很多時間處于閑置狀態。
任何事物的發展要符合拋物線定律,會議產業在經歷了高速發展的10年后,未來會議經濟需要政府有效引導、適度發展、有所控制,從量變做到質變,要做精品會議。
記者:北京和上海是我國最知名的兩個會議城市,能否談談這兩個城市在會議市場上有何不同特點。
王濟明:據ICCA的統計,亞洲會議城市排名中新加坡當屬榜首,就中國而言,北京排名第一。這與城市的性質和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有著大量的市場需求,是會議和展覽的最佳城市。而上海則是全國金融中心,市場需求相對較少。
上海已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的10年,城市發展建設進入轉型時代,要追求平穩發展,會議產業的發展同樣要符合這個調子。
記者: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是我國知名的會議中心,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請您談談其在會議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王濟明: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作為全國第一批因市場需求而建的會議型酒店,每年我們都接待700多個會議,明年將會達到800個左右,而國際性的會議占到1/10左右。我們的優勢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品牌效應強大。我們完成了“財富”全球論壇、APEC領導人峰會及系列會議、第35屆亞洲發展銀行年會、APEC第五次電信部長會議、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60屆會議等國內外重要會議及政要接待任務,接待過60多個國家的總統和20多個國家的總統夫人,為我們的品牌在會議市場上奠定了基礎。
軟實力過硬。品牌的優勢需要有一支技術過硬、素質高的管理團隊,打造精品會議更需要這樣一支隊伍。深化和細化服務管理,打造精細化管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一直是我們工作之重。
清晰的會議設計流程環境。我們致力于向會議客人提供方便、清晰的會議服務流程。
采訪是很短暫的,但收獲卻很大。會議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產業,在發展初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很正常,關鍵是要認證分析會議產業的基本走向,確實把握會議市場的真正需求,并據此制定出符合我國會議產業實際的政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會議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