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2013北京圖書訂貨會就將落下帷幕。在成功舉辦25屆之后,這個被譽為“全國出版風向標”的三大圖書盛會之一,又將交出怎樣的答卷?
改革“變變變”:展場調整人氣大增
12日中午,年過花甲的訂貨會組委會秘書長李寶中和開幕當天一樣,堅守在1號館二層的新聞中心。連續兩天,他都在這里和同事一起談工作、吃盒飯。在他背后,一板之隔,就是用來舉辦新聞發布會的公共區域。背景音樂與人聲混雜,一時不曾停歇。
作為本屆訂貨會的組織者,李寶中沒有想到,開幕第一天參觀人次大大超過預期。11日當天截止到16時30分,大門口電子刷卡統計的數據顯示:到現場參加訂購、買書的觀眾,達到46000多人次。再加上進出的工作人員,起碼要多于5萬人次。
“我們認為人氣肯定要旺,但沒想到旺到這個程度。為什么能這么火爆?還是(因為)改革體制和機制。”李寶中說。
引進現代展會制度進行頂層科學設計
在李寶中看來,以往的訂貨會缺乏總體設計和長遠規劃。因此,今年首先要改革體制機制,引進現代展會制度。組委會聘用具有國際視野的運營商來負責館內的管理。“考慮到圖書展銷的特殊性,我們兩個主辦協會(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把招商的這部分工作、組織協調工作,拿到手中來,帶他們進行展覽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招商招展等,好讓他們熟悉環節。”李寶中說。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進行了頂層的科學設計。我們要求將‘立足于樸實、效益和人性化服務’作為基本思想。在場館的整個布局來看,原來的1號館主要是中央出版單位。今年將中央各出版單位放在環繞四周的8個館。而把省一級地方出版集團和‘國字號’的四大集團,請到中央館。這樣既能給地方團增加人氣,也沒有減少四周各中央出版社的人氣,到哪都是人如潮涌。我們原先設計時想到,中央展館以它的實力為主。其他的中央各個出版社、各個館,以名品、精品、暢銷品為主,這樣人氣就帶起來了。這是我們從整體布局來考慮的。”
全場可零售、設“淘寶舊書”區均具歷史性意義
本屆北京圖書訂貨會的一大看點就是全場零售,讀者可以現場掏錢買走自己中意的書。記者11、12日兩天在多個展區看到,不少出版機構都開展了這項業務。據介紹,銷售情況還不錯。略有遺憾的是,能夠現場提供購書發票的單位還很少,多數是應允先給發票后面再寄送發票。
設立“淘寶舊書”銷售區同樣也是一項創舉。記者在2號館2層的舊書區看到,包括中華書局等一批知名出版機構,都設置了展位。所售圖書有5折的,有4折的,還有5元、3元的,價格十分優惠。
為什么要這樣做?李寶中表示,要想把展會辦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科學化和制度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我們這個展會為誰服務?”的問題。“說到底就是為出版商和發行商服務。”他說。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出版商的積極性呢?只有更多的人來買書,出版商才會有積極性。
為此,組委會要求各大出版單位,把讀者當成上帝,提供人性化服務,想辦法讓讀者多停留,多問問,多買書。這樣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從訂貨會前兩天的情況來看,一些中央大的出版單位,采取了更細膩的人性化服務措施,設置了茶座和咖啡廳等,很受讀者歡迎。
“我們組委會就說,雖然說(你們)拿出一定場地,花費一定資金,其實起到了廣告起不到的作用。這是為人心做廣告,不得了。”李寶中說。
此外,本屆訂貨會還擴大了向海內外招商的力度,就是館配商(館配商是介于出版社和圖書館之間,向圖書館提供紙質圖書和專業化服務的圖書供應商。編者注)、發行商招商的力度。今年發出3500封邀請信,到會的有接近3000家。其中有9個國家和地區的館配商和發行商,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加拿大國會圖書館等知名機構。這無疑也有助于抬升人氣。
直面不足:人性化服務不如法蘭克福書展
在開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李寶中曾表示,訂貨會在人性化服務方面,“要超過法蘭克福書展”。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有一些展出單位工作人員長時間坐著,對經過的人也不主動詢問需求。對此,李寶中并沒有回避。
他對記者說,從組委會和秘書處來說,所想到的、所辦到的、所做的努力,要強于法蘭克福書展。比如對出版單位的“一站式服務”,“(只要)到一個人面前,衣食住行、展位、價格,一個小時就辦妥了。以前得跑兩到三天,各個部門跑。”
但是從各個展出單位來說,在充分重視宣傳自己、落實人性化服務措施方面,還不如法蘭克福書展。李寶中表示,本屆訂貨會之后,將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整合,把相關工作納入制度化范圍。
背景資料:
北京圖書訂貨會
北京圖書訂貨會是與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齊名的全國三大圖書盛會之一,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因出版者和訂貨者直接見面交易而獨樹一幟,受到業界好評和歡迎。
法蘭克福書展
法蘭克福書展(Frankfurt Book Fair)是德國舉辦的國際性圖書展覽,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博覽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圖書貿易信息服務平臺和國際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在全球文化領域里,該書展也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是全球范圍內文化交流活動的風向標,被稱作出版業的“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