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市場中產生,在競爭中發展發展壯大。在全國多以政府投資國有的、國營的會展場館中,民營會展場館如何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6月15日,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總經理左霖做客由中國經濟網和會展人微廣播共同打造的“會展濤客”,以“民營會展場館的市場發展之路”為題,通過微社群和業界人士進行了分享。
成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力發展會展經濟。目前,成都正致力于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會展名城。據左霖介紹,她所在的成都會展旅游集團作為當地最大的民營會展旅游企業,十八年來緊緊圍繞著成都的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和良好的會展政策環境,快速發展壯大。作為其中的會展板塊,更是形成了十年穩步增長的態勢。尤其是2008年后,連續六年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2014年場館利用率達到41%,總展出面積達到191萬平方米,定點固定展會的總面積占到全年總面積的70%以上。“成都會展旅游集團從2003年就開始參與規劃、投資建設,此外還輸出管理了武漢國博中心、昆明滇池會展中心,形成了快速穩步發展的一個良好格局。”
對于“民營會展場館市場化發展之路是怎樣走出一條相對漂亮的軌跡的?”左霖認為原因很多,總的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具體到會展場館的經營管理,她做了三個方面歸納總結。
樹立牢固的生存危機意識、市場競爭意識、打造卓越團隊
左霖稱,因為她所在的企業是從市場中產生的,當然也是從市場中發展起來的。從一開始就注定企業是非國有身份,這使得她們有著強烈地扎根于市場、服務于市場,依托于市場去獲取應有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特質。成都會展旅游集團旗下的成都市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以下簡稱:新會展),其實是從1998年開始,就有著強大的生存危機和發展壓力。那個時候的場館剛剛建立好,業務從哪里來?回答只能是從市場中來!因此他們當時只能依托僅有的會展媒體、電話號碼本和全國各種行業協會,從這些渠道著手去尋找資源和業務。當年展覽公司剛成立時設立了三個平行的展覽銷售部門,分別考核、彼此競爭、全員銷售,促進了業務的快速發展。其實現在看來這種思路在當初,雖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亂,但是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全體員工都被調動起來,大家都不依賴、不等待、不氣餒,腦勤、嘴勤、腿勤,以團隊作戰、快速行動,逐步獲得了行業的認同。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展館銷售團隊成員就逐步形成了市場中去挖掘,市場中去求效益、求發展的頑強生存危機意識。團隊既是基石,更是作戰靈魂,有了充滿市場競爭意識、充滿戰斗力的團隊,才能有希望取得更大的勝利。因此,新會展第一步做的就是不斷培養從業人員危機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去打造卓越團隊。這是要走市場發展之路,必須要做到的第一個層面。
夯實場館運營內涵、豐富場館運營外延,突顯核心競爭力
左霖認為,在場館的基礎運營中需要重點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優化管理制度,同時要精細化服務流程,這兩個方面是基礎服務的重中之重,因為作為企業經營發展,首先要靠制度,制度先行,定好規矩才能成方圓,所以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制度、責任制、人才培養制、項目預決算制、資產管理制等等,這些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使得管理工作、基礎服務才能夠有規矩、有步驟。第二是要不斷優化完善服務細節、服務流程,才能逐步形成一個系統,提高效率。因為隨著展會的發展,主辦單位對于服務的需求、要求也會逐漸提高,服務的品質也要逐漸提高。同時隨著時間的變化,相關很多環境、政策也會相對有一些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快速應對所有變化,把它精細化,提前把它完善到工作流程里面。只有根據完善的流程去提供服務,新會展的服務才能夠盡可能做到標準化和精細化,也才能夠更加地高效有序。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表面上看沒有大事,其實是沒有小事,任何一個過程的改變,都需要展館方快速的反應、快速的完善,這兩個方面的逐步完善,就是制度的完善、流程的完善,才能夠反過來保證場館基礎運營工作的快速順利完成。
對于場館運營的外延服務,左霖指出,如果只是把展館的基礎的服務做好,其實是遠遠不夠的。豐富配套服務品類,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這是新會展外延服務首先要做到的。成都會展場館從1998年開始就走的以會展業為主,多種經營并存的發展之路。新會展始終就處于集團多元化運營并存的業態體系中,展館的周邊從一開始就擁有會議中心、酒店、餐飲、娛樂,到后來是商業、住宅、旅游等等,這些業態互相依存,當然也互相制約。因此,一方面展館周邊服務業態豐富多樣,配套齊全,客戶的體驗感超好,在請會招展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另一方面,在展會的布撤展以及會期的交通流向,還有與周邊的商業住戶的沖突也會隨著會展業的日益成熟而逐漸突顯出來。而他們作為會展場館運營服務機構的能力絕不僅僅是在最基本的場館本身的基礎服務能力,它更需要圍繞著周邊相關服務業態去為主辦方豐富完善服務品類,去精細化能夠提供的配套服務流程,去提高自己的綜合協調能力,才能夠真正提高展館的競爭力。
“場館運營外延服務涉及到是產業鏈服務逐步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產業鏈服務其實在展館建立初期運營的時候,基本上談不到。比如說成都在2005年世紀城剛建好的時候,承接了一些全國的大型展會,當初很多大展的組委會一些廣告業務、VI系統、組委會一些高端的噴繪,這些廣告材料在成都都沒有辦法制作,他們很多都是從北上廣做好以后再發貨到成都去辦,也就是說當時的配套產業根本還做不到專業化,更談不上社會化。”左霖介紹,隨著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如今成都的展館周邊,以及整個成都圍繞著會展產業鏈分布的一些服務機構越來越成熟,現在的展覽服務涉及到一些相關內容,也逐漸由當初他們自營的項目逐漸向委托社會化的專業公司服務外包。如保潔、保安、廣告、特裝、運輸等等,都逐漸實現了專業化、社會化的分工。表面上企業失去了部分收益,其實它能夠使得成都的會展業服務更快更專更好,也使得成都整個會展行業的發展水平更高。當然在社會化的同時,他們作為展館方并沒有完全的放開,主要是在于他們還是要為主辦方去把好服務關,對地方上相關的專業服務的技能、服務水平首先是考察,然后提出規范要求,同時也協助主辦方一起去監管,使得整個社會化的配套服務工作能夠更加有序更加專業。所以場館運營外延服務,是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情,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產業鏈的服務、專業化、社會化是發展的一個趨勢。
結合市場需求,順應市場變化,不斷創新發展,實現可持續大發展
左霖稱,在結合市場的需求的過程中,城市要結合地方的一些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包括政策優勢,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展會固定成都定點培育,促進成都會展業的穩步發展。比如中糖的糖酒會,中電的電子展,酒店用品展,法蘭克福汽配展,以及本地成都的家居工業展,四川的汽博會等等,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場館方優惠支持,使得以上的展會都在成都定點培育、穩步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一直不斷堅持結合市場需求,開拓自辦展會。左霖對此表示:“我們作為一個場館,同時要做自辦展,要做組展公司做的工作,我們不僅是展覽中心,也是主辦單位,一方面我們是學習德國的經驗,比如慕尼黑展覽中心,大概70%的收入都是來源于自辦展,其中80%的從業人員都是從事自辦展活動,成都會展旅游集團在1998年開始從事會展工作的時候,就同時兩條腿走路,做自辦聯展會,因為我們覺得一個展覽中心的發展光靠承接非自辦的展會,業務勢頭波動性比較大,而且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也不太樂觀。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結合了地方一些產業優勢,或者說市場前景優勢、人文特色優勢等等,逐步自創和聯合相關的機構,培育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本土品牌展會。例如成都國際汽車展、成都婚博會、成都兒童產業博士會、成都戶外車生活展覽會等多種門類的自辦聯展會。在成都舉辦的自辦、聯辦展會的總面積去年已經達到23萬平方米現在全年自辦展位總的收入已經占到展覽中心全年經營收入的一半。自辦、聯辦的展會拓展為場館在成都會展業穩步發展的道路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左霖表示,展覽中心場館管理一定要順應市場變化,快速制定發展策略。比如,成都市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2013年就全方位做好提高場館智能化服務水平的準備工作,提高場館智能服務。逐漸升級自辦聯展會的“互聯網+”的功能,加強展會的縱向網絡功能運用和橫向渠道互動應用。此外,全面輸出,實現大展會大發展的夢想。成都會展旅游集團先后參與規劃投資建設了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和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對已經投資的項目實行運營管理體系的輸出,包括了人才、專業服務、流程系統、市場服務、經營管理策略指導等全方位的輸出,形成了三地展覽中心服務種類、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意識的一脈相承的格局。2015年組建了成都會展中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和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三地營銷聯盟,通過人才共享、客戶資源共享、行業資源共享,快速提升三地共同的資源平臺,實現了快速拉動、快速發展的目的。
左霖最后透露:“接下來集團可能會逐漸涉足單純的場館經營管理輸出、品牌展會的收購、并購等。希望無論是全國還是同城的會展中心,都能公平競爭,共同促進行業有秩序、良性、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