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會展業對于產業會展探討的逐漸深入,業界也期待有更多專家學者來參與討論,發表高見。8月24日第47期“會展濤客”進行了“產業會展十講”的第八講,邀請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羅秋菊教授,以她從會展和旅游教育的理論,以及多年關注產業會展研究的實踐,分享了產業會展的實踐與理論價值。
產業會展的價值體現在各個角度
羅秋菊表示,她2005至2006年曾在廣東東莞做過八個月的實踐案例調研。當時主要想解決兩大問題,第一大問題東莞這樣在廣東的二線城市,處在廣州和深圳之間,為什么就是那個時候是它最鼎盛的時期,為什么它的會展能夠突破廣州和深圳的陰影效應?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得出其中的一個結論,就是產業對會展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到了2014年的時候,她找到了一條理論上可以突破的,就是會展對產業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意義,第一,會展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產業,它的地位是怎么樣的,過去我們更多的停留在對城市經濟帶動效應。第二,就是會展對產業到底有什么樣的作用?以這個為頂層設計的話,對區域競爭,也就是到底這個區域里面,會展競爭力在哪里?對主辦方來講,是一個展會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第三,怎么去組織參展商和觀眾。小到第一個參展商,怎么利用這樣的一個展會來突破這個行業的一些創新。所以從宏觀、中觀、微觀。產業會展的價值都是非常大。
國際研究成果變化趨勢明顯
在談到國際上產業會展這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其所具備的特點,羅秋菊表示,國外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第一個方面是展覽會的功能,國際上的研究已經出現了三大拐點。比如說早期對展覽會的研究,可能會側重于展示的功能,到第二個拐點的出現,更側重商貿洽談功能。到現在第三個功能的轉化,就是對產業創新的研究。如何通過展覽會進行交流,然后進行知識的創新。包括信息的交流,達到產業創新,這是一條主線索。
第二個方面就是出現了什么樣的一些網絡的變化。比如說展覽會很多是停留在銷售的網絡,到第二個拐點就變成了營銷的網絡。
到第三個就是網絡,這個網絡意味著整個商業模式的變化。所以從這兩條主線索來講,它其實都是對會展,會展對產業不斷的再變化,以及如何演化的過程。
羅秋菊介紹說,她主持過的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國家旅游局等省部委的項目,都與產業、會展相關。并不是別人所認為的展覽會就是一個實操層面,不需要太多的理論創新,其實它有很大的理論創新的空間。但需要我們去認真調研、尋找。包括現在提出來的展覽會對產業的一個影響,絕對有很大的張力和空間,所以作為學者,她很愿意去探索。近幾年以在國外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希望把這些觀點和國內會展業界分享。
會展教育與產業緊密相關,要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演變
對于在會展教育這個領域,應該如何來滲透、強化產業會展的觀念,羅秋菊稱,會展教育和產業,以及宏觀政策,以及甚至小到微觀方面,都是緊密相關的。教育脫離不了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如果把這兩者截然分開,那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當然教育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因為不是量身定制為企業做定單的。
羅秋菊強調,學生的眼界和胸懷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和宗旨。對于會展教育與產業會展的聯系應該更綜合。就要分析什么樣買家是最適合這個展會的。那么學生就要具備這個能力,能夠分析出這個產業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有什么,上游、中游、下游都和什么關聯。以及這樣我們舉辦這個展會,最終的目標是讓為了這個產業有創新。所以學生的培養,就要對這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是需要非常深入了解的。比如說小到成本節約,大到對這個行業整個發展趨勢和演變,這樣在做這個展會的時候,才具有前瞻性。
地方政府發展會展不應盲目跟風,因地制宜才是長久之道
羅秋菊認為,作為教育者要用冷靜的視角來看待這個產業,所以她的座右銘就是既要貼近實踐,貼近產業,但同時作為一個研究者和教育者,又要“遠離”實踐,這樣才能夠看得更好,看得更深。
“對于城市或者行業協會來說,應該要有自己的理念,不能一味地朝北上廣看齊。要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特點,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百花齊放,做到多業態,整個國家的會展業才能真正的蓬勃發展,而不是一味模仿和跟風。”羅秋菊稱,如果從展覽來講,各個城市的差異化主要就體現在產業和它的集散作用。另外一方面,由于人口結構,消費結構。以及城市的特點不一樣,也是可以發展多業態的。這需要我們去找尋并且激活,讓每個城市迸發不一樣的火花。
對于會展城市、品牌和研究者來說,差異化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羅秋菊表示因為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一個角色是不一樣的,個人希望能夠看到的是每個人都在探索它的規律。比如說從一個研究者來講,不一定要實操項目,但是要做的一個功能定位就是要找到這個產業的規律,深入了解,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才不會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