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將在2018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口博覽會”),這是黨中央著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也是我們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鐘山指出:“舉辦進口博覽會,是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實際行動,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信心,體現了中國自信、中國擔當;要全力籌備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推動全球包容互惠發展的公共產品。”可見,展會的意義非同一般。
如今,離進口博覽會只剩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這個“不是一般”的展會究竟籌備到了哪個階段?作為承辦單位之一的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應對準備?進口博覽會究竟會為中國展覽業帶來哪些新的機遇?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會展中心副總裁寧風。
記者:進口博覽會作為舉國關注的大事還剩半年的時間就將舉行,請問國家會展中心目前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寧風:進口博覽會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的外交活動,從去年提出到現在只有一年不到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對一個展會來說它的策劃期非常長,然后再由小到大,慢慢發展成長。這個過程,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比如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汽車工業博覽會、廣交會等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去年十月,我們按照中央的頂層設計,正式著手籌備進口博覽會工作,我們初步計劃展覽面積24萬平方米,在這幾個月中,招展實際簽約已經超過50%的面積,加上有意向簽約的,估計月底將達80%。我們要在一年不到的時間籌備這樣一個大型展會,這需要我們付出很多的努力。作為場館方,我們目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場館功能優化改造。比如升級貿易論壇區,我們計劃將整個西廳重新翻修,打造成一個會議中心,到時這里將承接主旨論壇,可容納2000人參會,目前已經在施工中。
其次是提升現場服務工作的專業性和國際化水平。我們調研、對標國際一流展會,著手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服務方案,精心甄選和引入一批高水平的展務、會務、物流、倉儲、設計、廣告、搭建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商。
再有是提升展會信息化應用水平,增強引導。我們正在建立官方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為展會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統平臺。首屆進口博覽會將充分利用信息系統平臺提升參會者的參展、觀展體驗,觀眾可通過多種方式報名注冊、預約觀展,獲取商旅、論壇會議安排及配套服務信息。觀眾可以通過APP在場館內導航,并體驗立體的導航模式,同時我們的翻譯機上還將再增加語種。
最后是提升餐飲服務水平。我們將引進知名的大型餐飲連鎖集團及清真類餐飲品牌,當然我們希望能引進更多代表中國特色的餐飲,豐富餐飲品種,確保滿足進口博覽會的餐飲需求,保證高峰出餐能力超過8萬份,全天超過15萬份。同時對接食品衛生監管部門,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在全館公共區域內規劃增設幾千張座位,提升展、客商的體驗感。
記者:進口博覽會是高規格的國家級、國際性展會,這會對展館提出哪些新要求?主要挑戰體現在哪?
寧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以進口為主題的高規格的國家級、國際性展會,如此高規格展會給一個剛剛運營3年的展館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安保方面。首屆進口博覽會將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眾多國家元首、政要及全球商、學界領軍人物將出席同期舉辦的“虹橋國際貿易論壇”等高端論壇。安保方面是首位,如何保障展會及論壇現場安全是我們展館面臨挑戰之一。我們希望能提供前衛先進的安保服務,比如提供“非接觸型”的設備,讓賓客并沒有感知到嚴格的安全檢查;又或者通過大數據,將可疑的恐怖分子提前排除在外,以此提高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其次,展館硬件設施方面。舉辦世界級一流展會需要有一流的展館硬件設施支撐,但受限于目前展館的硬件條件,要舉辦高規格的展會及論壇,就面臨著對展館進行升級改造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幾個月之內完成設計、施工、驗收、運營,還要規避升級改造對日常展會的影響,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再有,現場服務方面。本次博覽會展商全部為國(境)外企業,采購商和觀眾也面向全球。大家語言不通,參展及觀展流程不熟悉,餐飲、住宿還要綜合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生活習慣、習俗等因素。如何更體貼、更細致、更全面地滿足展商、采購商及觀眾的各種需求,提供優質的現場服務也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最后,人員隊伍方面。我們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運營管理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平常更多的是以展館方的身份參與展覽活動中,做主辦方的經驗還需要累積。現在我們不僅僅是展館方還是承辦單位,這就要求我們要在進口博覽會的工作中隨時進行角色轉換,同時,還要管理好眾多的服務商,及時處理展會相關的專業問題及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些都是我們要面臨的挑戰。
記者:10月、11月是展會舉辦的黃金時期,那么舉辦進口博覽會對展館其他業務會造成影響嗎?該如何平衡?
寧風:目前展會面積是24萬平方米,并沒有用足整個場館的面積,進口博覽會之前,最后一個展會結束時間是10月中下旬,之后將全面進入博覽會的布展工作。相對而言,影響比較大的是剛才提到的西廳,占地1萬平方米,改建的時間比較長,但西廳也并非所有展會都有預定。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舉辦進口博覽會并沒有對展館其他業務造成不利影響。我們今年的業績目標是沖刺600萬平方米的展覽面積,這幾乎是上海會展的1/3,所以今年我們的營收目標也將創新高,但同時我們也要成功地承接進口博覽會,兩者都要抓。
記者: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必定將大幅提升場館的國際知名度,您認為這對場館的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寧風:有別于其他會展場館,國家會展中心在建設規劃伊始就被賦予了國家使命。2018年承接進口博覽會,正是見證了場館建設的初心和使命。
首先,從大方向上來看,進口博覽會是中國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是各國展示國家發展成就、探討全球經貿議題的國際合作平臺,有助于促進我國會展業轉型升級,展會主辦方、投資方、場館方等會展市場“供給側”逐步發生深刻變革,會展業標準、指數體系更加健全。
其次,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這樣一場世界級的展會活動,有利于場館完善更高標準的工作流程及各項規章制度管理工作,提升運營水平。
再有,組織進口博覽會的籌備工作有利于場館的各項工作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綜合體協調優勢,統籌會展、旅游、會議、活動、商業、辦公等多種業態聯動發展,積極發揮商業、寫字樓、酒店綜合效應,建立展銷中心、宣傳窗口,實現商務交流中心等多位一體的功能布局,加快形成以展帶商、以商促展、商展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進口博覽會的意義,尤其是對上海會展行業的影響?
寧風:上海市政府作為主辦單位之一,也正舉全市之力,要將其辦成國際一流的博覽會。并與會展、商貿、旅游、文化等聯動,深化溢出效應,帶動效應研究,進一步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消費城市建設,努力打造上海發展的新平臺、新亮點、新品牌。上海正著力構筑四個方面的戰略優勢,“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集中展示。
展會期間,我們呈現給世界的中國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一個城市的便捷程度、國際化程度、高科技程度、交通、酒店、餐飲等等,這對中國的服務而言是一種集中體現。我們希望能給世界帶來“引領未來”的作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進口博覽會給予上海的,不只是一年一次的展會。它意味著將給世界呈現出怎么樣的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我們要通過這六天讓世界感知到未來的趨勢,這對上海、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屆一屆做下去,進口博覽會必將成為世界矚目的盛會。
縱觀全國的會展城市,上海是展館“梯度”最好的城市,從世博展覽館的七萬平方到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20萬平方,再到國家會展中心的50萬平方,這樣的梯度和搭配對于一個展會的孵化,從小到大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一個展會就好比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要上小學、初中、高中。這對展會的孵化和培育以及中國各行各業產業鏈的打造都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