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副總裁、中國展覽館協會理事長鄭世鈞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時表示,“會展經濟確實是一個朝陽產業,但是建立了展覽館,并不意味著會有展覽會,不一定可以帶來會展經濟。”他提醒展覽業各方“要有清醒的認識,展覽館就不一定絕對意味著展覽業” 。
鄭世鈞表示,建設展館確實要消耗很多資源,特別是占用土地資源和大量資金。如果一個展覽館建設起來,它沒有大量的展覽會,就談不上會展經濟。展覽業各方要有清醒的認識,展覽館就不一定絕對意味著展覽業。他個人認為一個地方要建設展覽館,首先要有兩個必然的前提。第一個是這個地方有沒有展覽業發展的市場,有沒有這個產業環境,當地有沒有輻射力。這是一個前提。第二,如果第一前提成立,建設展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會展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或者1:10,就是在展覽館內產生的效益是1塊錢,那給周邊區域帶來的社會效益是9或者10。畢竟受益不在展覽館本身,如果展覽館靠商業投資是很困難的。國內外主要展館都沒有商業投資的先例,還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鄭世鈞進一步表示,地方政府對展覽館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通過展覽館這個杠桿可以拉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政府又不完全了解展覽業的運作情況。對此就需要政府聽取展覽行業組織的建議。一個是展覽館的規模要適當,再一個是這個地方是否適合建展覽館。
而針對我國目前許多中小城市展覽館建設項目紛紛上馬。鄭世鈞表示目中國的現狀是城市的差異比較大。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對于會展業對于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鄭世鈞解釋道,“經濟收入是很有限的,一個是收館租,主辦方可能會有一些收入。另外,圍繞展覽業,會展運輸、餐飲、旅游、出租車、酒店等等會有一些效益,我剛才提到的9和10是體現在周邊地區,比如土地的升值、對產業的拉動。”
在談到我國展館建設以及會展未來的發展趨勢時,鄭世鈞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我感覺中國展覽會發展很快,數量也很多,從現在來說重復展比較多。這幾年已經出現了比較好的趨勢,我覺得是非常良性的發展趨勢,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展覽會的總面積在穩步增長,但是,展覽會的數量在逐步縮小。這是非常良性的變化。展覽會會從比較分散、無序到逐步的高度集中,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展覽會。國際上的展覽會是比較集中的,展覽效果比較好,對客戶的針對性更強,效率會更高。我覺得這個趨勢還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