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個月以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在G20杭州峰會的品牌效應下,收獲了多種紅利,如持續發酵的品牌效應、只增不減的預訂熱潮,以及不俗的市場表現,等等。更為難得的是,作為會議、展覽、餐飲、酒店、商業、寫字樓、旅游等多元化業態的集大成者,杭州國博打開了“大會展”的格局,沿著“會展+”脈絡為會展場館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帶來了更多期待,更為會展場館的創新模式注入了新鮮活力。
“會展+旅游”。一直以來,業內便有“會展旅游”的說法,其強關聯性不言而喻。很多時候,它們共享城市資源、共享客源、共享服務商、共享人才,甚至在一些城市還歸屬同一政府部門主管。強關聯性意味著具備強融合性的潛力,二者不應該僅停留于淺嘗輒止的業務交叉,而是通過“1+1>2”的有機融合創造新價值。博鰲小鎮持續激發“論壇經濟”,將“博鰲風情”打造成海南旅游業的一張新名片;杭州國博將會展和旅游參觀融于同一個運營空間,客源相互存進,體驗更為豐富,驚喜同樣超出預期,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延長產品線和深化外部合作,以展開餐飲、住宿、旅游娛樂全方位融合成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這些都意味著“會展+旅游”有更深入的融合空間,它們的融合不應該是機械的“1+1”,而是會發生“化學反應”的有機融合。
“會展+體育”。在國際上,“會展+體育”已經成為成熟模式。很多知名的場館管理公司都將二者統而管之。如謝菲爾德國際場館管理集團(SIV)是歐洲最大的體育、休閑和娛樂場館管理公司。它將整座城市的場館資源(17家大型體育、休閑、娛樂場館)與活動資源(體育休閑資源、賽事資源、娛樂資源、商務資源)高度對接。每年有2000多場賽事活動,集團客戶多超過400萬家。SMG、AEG等國際知名的場館公司亦是如此。前段時間在對國內的體育場館進行梳理時發現,空置率不亞于會展場館,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討二者相融不失為一個方向。因而,應當在場館運營及活動組織的基礎上,通過延伸新的產業鏈來激發潛在的商業價值空間。
會展可以融合的業態還有很多:如韓國COEX會展中心地下設有15萬平方米的COEXMALL,這是“會展+商業”的融合;上海世貿商城與微影格瓦拉展開合作,建造以電影娛樂為主題的文化創意中心“微影格瓦拉娛樂空間”,這是“會展+文創”的結合。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在嘗試“會展+博物館”。讓博物館凝固峰會歷史,成為觸動其他業態協同發展的興奮點;讓會展成為博物館的延展點,配做主題展覽和主題論壇,豐富博物館內涵。會展是動態展覽、商業活動,而博物館是靜態展示、公益行為。貌似融合有難度,但在G20杭州峰會的這個場館里具備無限潛力。所以,“會展+”什么不可一概而論,關鍵是做好加法,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會展業是最具平臺性、最具延展性和最具可塑性的行業之一,在產業融合越來越明顯、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作為會展企業應該具備“會展+”思維,通過“會展+”來提升價值、放大價值、創造價值,通過腦洞大開的創新模式,與外部生態系統進行協同、交互、融合,構筑企業新生態,打造會展行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