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
城市化“大躍進”現象,知名地理科學家陸大道建議,中國首先應制定嚴格的用地標準,對城市的人均占地、耗能、用水、交通運輸結構等,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定,要因地制宜地提出城市發展目標。(6月26日中國新聞網)
陸大道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抨擊地方政府盲目“城市化”的新聞可以說在每一次都能夠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我想,這除了現代新聞傳播的技術手段為這樣的言論提供傳播條件以外,最主要的還是群眾對地方政府的盲目建設的高度反感很容易出現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
城市化“大躍進”運動仍在進行之中,并沒有結束的意思,這種態勢有越來越趨于瘋狂,在這種趨勢里,夾帶著太多的地方狹隘利益,而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大躍進”被強制性地套上了諸如“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之類的漂亮帽子。而就是在某些地方的“城市化”過程中,違規占地、非法拆遷、破壞環境之類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矛盾不斷積累,群眾和官方的對立情緒也有所增強,而在某些人看來,隱藏著矛盾的“城市化”可以被堂而皇之地冠以“政績”的美名。
“城市化”的背景下,可以有房地產開發、小型經濟開發區等項目的頻繁上馬,一旦有商業利益的驅動,不管是當地政府還是商人都不會放棄那些可以瘋賺的利潤。而對于城市的管理者來說,為“項目”做好“配套工程”便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可能涉及到交通設施等一切可以想到的“配套工程”得到進一步“升級”,而實際上,可能只是馬路變寬了、變得漂亮了,但是交通工具并沒有增多;電燈晝夜通明,卻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陸大道曾經說過:現在不僅是省會城市,連許多地級市都在建大規模的會展中心,要來干嘛?廣交會也才幾萬平方米的規模,但在許多地級市,建設的會展中心,絲毫不亞于即將啟用的廣州新會展中心,這種超前純粹是奢侈和浪費,完全脫離了現階段國情。
盲目追求“大”,而不切實際地搞“國際化建設”,很多地方領導者并沒有考慮清楚所謂“國際化”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性。當然,建設熱情是要有的,只是千萬不要用錯了地方。現在很多小城市的某些項目動輒以“全國之最”甚至“世界之最”來標榜,我想對一個地方發展稍微有點責任感的人,都會對這些“之最”產生疑問,因為在一個城市里有些基本的城市建設都沒搞好,市民出行都成困難,誰還相信能夠高出個“世界之最”來?
我們都在盼望父母官們能有所作為,這幾年,“民生”二字頻繁出現在官方的各類文件中,有些人把這兩個字已經爛熟于心,“解決民生問題”也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官的口頭禪,但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只是在鸚鵡學舌,并不真正去踐行解決之道,似乎把建“國際化大都市”當成了頭等的民生問題,當然,不是你不可以去建,只是要讓民眾心服口服才行。
而最終的原因還是應該歸結為地方執政者的政績觀念上來,因為他們習慣了用“面子工程”來欺上瞞下,對外炫耀也有了屬于自己“真真正正”的資本。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父母官們可以在一些看似合理的“工程”掩蓋下,任意揮霍,當然,也不會忘記從中也撈些好處。如此一來,政績會大、腰包會鼓,匯報工作是還理直氣壯,而可能就在他所管理的區域里,很多人買不起房,很多人可能連吃飯都還成困難,或許父母官們也過問了,但也許只是問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