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廣州,“館外館”一詞對于會展圈內的人來說并不陌生。但與廣交會相比,一個是出自豪門的大家閨秀,一個是出生卑微的丑小鴨,盡管同城,卻不能同日而言;盡管如影隨形,卻從不敢奢望“執子之手”。盡管生來就是一條依附于廣交會的青藤,卻從不敢親密地攀援。惴惴中成長著,也渴望著,渴望著有一天她不再是那朵羞答答的玫瑰和那條怯怯的藤。
"館外館"是廣州特有會展現象,也是廣交會特有的產物,如果沒有廣交會會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館外館”,“館外館”的產生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廣交會的興盛。與廣交會相比,“館外館”至今還是個沒名沒姓也沒份的“野孩子”,甚至是在別人的白眼里卑微地成活且成長著。盡管“館外館”與廣交會如影隨形,但廣交會是一路高歌,而“館外館”只能是“低調”前行。其實野百合也有春天,同樣,“館外館”也同樣有它的燦爛。
一路豪歌“廣交會”
作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已經成為廣州的一塊金字招牌。大凡知道的人,一定知道廣交會。廣交會不僅是廣州的會展名片,更是廣州的一張城市名片。
創辦于1957年春季的廣交會到本屆共舉辦了50年,50年將廣交會這把劍磨得光彩照人:1957年春交會首次開展,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23名采購商參展,全年成交額(春秋兩季)為870百萬美金;2006年春交會,211個國家和地區190011名采購商參展,全年成交額為66280百萬美金。
2007年4月15日,廣州的天空一掃前幾日的陰雨之勢,顯得格外晴朗。從本屆開始,廣交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因此,第10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備受關注。本屆交易會在廣州琶洲展館和流花路展館同時分兩期舉行:琶洲館一期展出工業類商品,二期展出日用消費品類商品;流花館一期展出紡織服裝類及醫藥保健類商品,二期展出禮品類商品。據大會統計,第101屆交易會出口累計成交363.9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比第100屆增長6.8%。
廣交會對廣州經濟的拉動效應也實在可圈可點:據廣交會2006年的問卷調查顯示,每位客商用在住宿、餐飲、市內交通、通訊、公關等各項基本支出的費用平均為2591美元。以第99屆到會客商19萬人計算,一年兩屆廣交會客商消費總額高達9.8億美元(不包括國內各參展商單位代表的消費)。以第87屆時的統計數據算,他們的人均消費達到9000元人民幣,而第99屆參展商代表超過20萬人,這意味著一年兩屆廣交會創造的消費額達36億元。“兩個數據相加,意味著每年廣交會為廣州帶來的收入至少有117億元。”盡管這個數字未必精確,但其經濟帶動效應可見一斑。有關專家如是說。
暗香浮動“館外館”
廣交會的光環如此耀眼,這令很多國內和國際的展商談到廣州,必會談及廣交會,如若有誰不知廣交會為何物,那一定會讓圈內人貽笑大方的,甚至覺得不屑“與之為伍”。
在廣州,提及“館外館”,會展圈內的人同樣并不陌生。但對“館外館”,廣州會展業界可謂是褒貶不一。與出身名門的廣交會相比,“館外館”只能是“暗香浮動”。
4月15日,“第10屆錦漢紡織服裝及面料展覽會”在距廣交會展館幾步之遙的錦漢展覽中心正式啟動;4月20日,在琶洲保利國際廣場,“中國國際家居精品展”也在雄獅歡舞中開幕;而此前,“第19屆中國廣州玩具及禮品展覽會”(4月11日)剛剛在錦漢展覽中心落下帷幕……
除此外的大大小小、行行色色的展會,也都紛紛在廣交會期間登場,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進行著同一個行為:掘金。
“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掘金之戰!最大的贏家當然是廣交會,但此外的贏家也不在少數。只不過,他們都被廣交會的光環遮蓋住了……”廣州會展界資深人士如是說。
“館外館”的“身世”
廣交會如此誘人的“蛋糕”,想吃者自然不少,如何“搭車”?如何分享一塊“蛋糕”?于是“館外館”應運而生。
什么是“館外館”?“所謂的‘館外館’是業內人士對的一個說法,并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它指的是在每年廣交會期間,在廣交會展館附近,與同屆廣交會同期舉辦的幾個規模不一的各類展會。當然,舉辦展會就需要場館,早些年流花路交易會展館附近的大型酒店、賓館都是舉辦各類展會的首選之地,這也大大刺激了廣州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廣州會展界資深人士如是評述。據了解,“館外館”集中分布在錦漢新舊館、友誼劇院、康樂、國貿大廈、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等地,展位總數量已超過5000個。而在一期工程已經結束的琶洲展館的周邊,新的一批“館外館”已然悄聲拉開帷幕……
“館外館”因何而生?“這里面的原因是多層次的,它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直接原因是展館面積小(流花路展館建于1974年,展館面積17萬平方米)、交易會參展門檻高、展位價格高,展館內攤位供不應求,炒賣攤位現象已經是被業內所共知的事情了,許多企業想進交易會進不去,于是就出現了‘在交易會外面展示’的市場需求,有了需求,就有提供者,于是有些人就開始在廣交會展館周圍設立攤位,最開始的也僅僅是攤位,到現在已經發展到建設展覽,舉辦與廣交會同期的展會,或者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擴大影響、增加交易,‘館外館’的規模甚至比交易會館內大得多。”為了節省參展費用,有些展商在交易會館內只定一個標攤,在與專業買家達成交易意向后,在請買家“館外館”仔細查看樣品并簽單。
據了解,在第98屆廣交會期間,泉州企業擁有館內展位500多個,而其在流花館附近的酒店、劇場等地設4個大型的“館外館”,面積近3萬平方米。泉州“館外館”成了廣交會的一大特色,因為“館外館”大部分都是泉州企業。
“其實許多業內人士都考慮過‘館外館’現象的深層原因,也就是攤位行政分配不合理。廣交會攤位,一直沿用行政分配,由大會分給各省市,再由各地分攤下去。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迫切需要的人得不到攤位,不想要攤位的卻為完成行政任務而參展。此外,參加廣交會的門檻也是很高的——展商要有自營進出口權,必須加入相關行業協會或商會,年出口額在500萬美元以上,這使得很多中小企業無法參展。連參展的機會都沒有,何談交易,何談發展?怎么辦?那就只能選擇‘館外館’。”
“館外館”生存狀況調查
隨著館外館的日漸增多,競爭也日益激烈,轉行一批,立住腳一批,新起步一批。早期,在流花路交易會展館附近的大型酒店、賓館都曾舉辦過大大小小的各類展會,組辦方辦展前都要提前預定場地;錦漢展覽中心新館先后建成,那里又成為了首選之地,在酒店、賓館辦展的人少了,規模小了,但仍沒有被閑置,有的酒店自己也辦展,比如,中國大酒店的陶瓷展(已舉辦10余年,與廣交會同期)。自琶洲展館一期投入使用后,一些規模相對大的展會都選擇了那里,這對流花路附近的酒店、賓館以及錦漢展覽中心來說,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都是一種損失。
同為館外館,但其生存狀態也大不相同:
錦漢 ——“館外館”中的成功者 “錦漢展覽中心可以作為‘館外館’成功者的代表,最開始是承接一些進不去廣交會的展覽,后來開始自己招展,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展會。”業內資深人士如是說。2005年,錦漢新館(原錦漢大樓為舊館)建成,距離交易會流花路展館步行僅有兩分種左右,它與交易會同期辦展。錦漢展覽中心共有3個展館,其中主展館2號館共分3層,展館面積23000平方米。錦漢展覽中心自200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業務取得快速的增長,每年舉辦約40場展覽會,并正不斷吸引更多的知名展覽會在此舉辦。今年,與101屆廣交會同期舉辦的展會有“第10屆錦漢紡織服裝及面料展覽會”、“第15屆中國廣州錦漢禮品、家居用品及裝飾品展覽會”。2008年廣交會將整體搬遷至琶洲,如何繼續借勢?是去是留?這都是“錦漢”要考慮的頭等大事。
花城——“館外館”中的轉行者 廣州花城會展中心成立于2004年4月。展館面積為80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廳占地面積40000平方米,適合各類展會。其最初的定位是:華南地區功能完善的、服務最好的國際會展中心。2007年,經營方將把市場內利用率不高的花城會展中心開發改造為“名車世界”,新增4萬平方米經營面積。據了解,作為車城配套項目的花城會展中心利用率一直很低。改造成“名車世界”后,花城會展中心將定位成中高檔車的集聚地,但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對花城來說仍是個難題。
白云國際會議中心、保利國際廣場、琶洲跨國采購中心——“館外館”的新興者。 2006年2月15日,由越秀集團和東方酒店集團作為控股公司的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以會議為主,集展覽、酒店、餐飲、娛樂、旅游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國際會議中心,是廣東省、廣州市的重點工程,總投資超過40億元。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可供作展覽的場地約5萬平方米。據悉,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近期將投入運營。
因廣交會將于2008年全面移師琶洲,海珠區政府也將搬至琶洲板塊旁的廣州大道南,有關企業投入巨資,在“廣交會”琶洲新館旁建成保利國際廣場。2007年4月20~29日,“中國國際家居精品展”在琶洲保利國際廣場開展,展覽面積22000平方米,該展是中國國際家居精品展是唯一一個經國家商務部批準與廣交會同期舉辦的家居精品展,其展館是2008年廣交會全面搬遷之前琶洲唯一新投入使用的展館;
2004年6月奠基、8月正式開工、2006年2月投入使用的琶洲跨國采購中心,是廣州市規劃部門批準唯一在新會展中心的中心區構建的專門的展廳設施,分展館和展示廳兩大部分。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琶洲跨國采購中心是要建造一個為廣交會配套的以禮品、工藝品、家居裝飾品為專業定位的、常年的、高檔次的展示場館。目標和定位為“構建我國一流的跨國采購中心,打造中國的‘亞特蘭大’”。目前,該項目的整體建設已經基本完成,現正處于裝修階段。
盡管新興者都有著自己的定位,但競爭會有所交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多方人士共同破題。
“館外館”亂并蓬勃著
“市場盡管隨時在變化,但在一定時期是穩定的,蛋糕就那么大,你爭我也爭,局面自然混亂。”會展界資深人士說, “廣州有一千多家展覽公司(包含沒有注冊的公司),早些年,有三分之一的展覽公司在做著倒賣攤位的生意,他們每年只做兩期,春交會和秋交會,剩余的時間基本什么都不做,但賺到的錢不僅夠吃喝的,甚至可以買車買房。但是也不是任何的攤位都值這么多,也是分行業和位置的。倒攤位、搞‘館外館’中間牽線搭橋的銷售‘公司’多如牛毛,但真正有能量的,能保證有攤位或者好位置攤位的‘公司’并不多,這個市場還是很亂的。每年廣交會開展前,許多中介公司紛紛宣稱能弄到廣交會攤位,或有地理位置獨佳的‘館外館’攤位,但很多都是騙子公司,因缺乏經驗而上當的展商也不在少數。”
據了解,早在2000年秋季的第88屆廣交會上,原外經貿部特地印發了《關于今后三年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廣交會的若干意見》,它在廣交會原有改革的基礎上提出,展位分配要面向多元化的經營主體,選擇最優秀的、最有信譽的企業參展,打破參展資格終身制;繼續壓縮行政分配展位所占比例,擴大招展展位、保證展位的比例;對重點支持的行業及產品,優先安排優秀的、有實力的、信譽好的企業參展;推動已在華投資設廠的大型跨國公司、企業參展。從這個《意見》背后,我們不難嗅出一些味道:倒買倒賣廣交會攤位問題當時就已相當嚴重!
據廣州媒體《新快報》(2007年4月13日)報道:第101屆廣交會因增加了進口展,攤位再趨緊張,黑市上,五金、紡織、陶瓷等展區攤位普遍上漲1~2萬元,其中一個9平方米的五金展位就要賣到16萬。
一倒賣攤位人士說,目前五金、陶瓷等熱門攤位已經基本售罄,不過紡織服裝區就還余下少部分地段不佳的攤位。他說,今年的五金攤位較去年上漲了1~2萬,達到16萬;陶瓷攤位漲價1萬,目前價格在12萬左右;而位置較好的紡織服裝、制鞋攤位價格大約8萬,位置差一些的只需要4-5萬。據悉,這些攤位均為9平方米,正常渠道拿展位只需花費兩三萬元。不過在黑市,所屬展區以及位置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價格。
據了解,廣交會的標準攤位(9平方米)的價格為2.5萬元,早些年個別攤位甚至可以炒到80萬元,不過最近幾年這種情況有所好轉。
高門檻、展位有限,催生了“倒賣攤位”和“館外館”的產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并進一步規范展覽市場,廣交會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1993年春季第73屆廣交會,放寬了參展單位參展的條件——原則上凡享有外貿經營權、承擔國家創匯任務并加入有關商會的各外貿企業、外經企業和生產企業,凡加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的各外商投資企業,均有資格參加廣交會;1997年第81屆廣交會,放寬了對生產企業的參展資格——對生產企業、工業或農業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如果其參展商品是自產,又屬高檔次、名特優出口商品,出口金額標準可放寬至原則上不低于400萬美元;對高檔次名優機電產品,原則上不低于200萬美元;1999年第85屆廣交會繼續擴大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參展規模,生產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參展比例接近40%;2000年4月,第87屆廣交會對轉讓或轉賣攤位的28個單位史無前例地公開通報批評,并對一些單位采取多種嚴厲的處罰措施。2007年,第101屆廣交會共組織7個展位檢查小組對所有展位進行了“拉網式”檢查,共查處了6家違規使用展位的企業,取消其從101屆起連續六屆所在展區的參展資格。
“館外館” 路在何方?
與欽譽海內外的廣交會相比,“館外館”的國際化程度還需加強,這是其一大硬傷。在外商的印象中,廣州似乎只有廣交會值得一參。“廣交會的宣傳網絡極其龐大,除了國內的大小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外,很多對于廣交會的報道,都會送達到各國駐穗的使領館,成為外國媒體報道廣交會的重要材料。除此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后每屆廣交會前,大會方面都會派出專門的人員,到主要招展對象所在的國家,在中國駐當地的使領館的配合下,拜訪該國或地區的商會、行業協會,以及當地的知名企業,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邀請其參會。這些當然是很必要的,而且效果非常好。但這樣一來,會給很多人一個錯誤的印象:廣州展會只有廣交會。”業內資深人士說,如何走出國門,如何邀請參展商參展進而提高“館外館”的國際化程度,這一問題值得“館外館”思考。
一站式、產業鏈條式的展會值得探討。“‘館外館’只有做成某個或某幾個行業的專業性、品牌性展會,才會有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這需要培養國際買家的購買習慣,因為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來參加廣交會的,除此外的展會,并沒有被列入他們的行程表。當然,這只是一個需要做工作的方面,具體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作為品牌展會,它應該能夠集中反映出整個行業的狀況和特點,能夠反應出整個行業的動態和趨勢,能夠吸引整個行業的眼光,體現出一定的專業度和規模化,只有具備了這些功能,才能稱為品牌展會。此外,它能夠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政治、經濟狀況的改變而提升,而且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提高展出效果。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不斷地表現展會的價值,使其更加完善,帶來更多的創意和更好的效果,它需要在國際化、專業化、經營、管理、發展等等多個方面進行大量的工作。不僅僅要保證量的積累,還要提升質的飛躍。有很多展會辦了沒幾屆就消失了,我們只能說他的生命周期比較短暫,品牌展會的生命周期是個連續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很漫長,只有市場不需要這個展會時,這個周期才算結束。”
另外,業內資深人士表示,一站式、產業鏈條式的展會值得挖掘:是否可以嘗試將廣交會分解開,將這個綜合性的展會分解成各個專業的展會,而這些專業的展會又可分解為該產業的各個鏈條上的展會。以家具展為例,在廣交會館外,可舉辦專門的家具展,并且圍繞家具這個中心,舉辦各種家具鏈條上的展會,比如五金展等,這樣,采購商業就可以一站購齊,并且對整個行業會有全面的認識,也方便達成合作意向。但也有人向記者表示,盡管這種理念很先進,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事實上,這種“衍生”正在發生著,比如廣州家具博覽會,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并且效果非常好,但這個展會并未在廣交會期間舉辦,主要原因還是場館不足。有業內人士分析,這種一站式、產業鏈條式的辦展思路確實很好,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麻煩。
廣州“館外館”,一個歷史和正在發展中的名詞,無論我們對其是愛還是恨,它已經存在,如何將其演繹得更加規范、更加精彩,則需要多方的努力。讓我們一起上路,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