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階段!上海會展業發展與改革開放同進程
發布時間:2018-05-14 更新時間:2018-05-14 作者: 點擊次數:4086
“會展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改革開放的窗口、標志和縮影。”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日前在出席中國會展年會時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會展業由小到大逐步成長起來,正在向會展業強國邁進。
會展業、旅游業和房地產業并稱為三大無煙產業。所謂會展經濟,則是指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經濟活動的總稱。會議和展覽的繁榮,不僅成了一個城市積聚財富的重要渠道,而且還是增長無形資產、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
根據國際上的統計,會展業給當地帶來的相關產業的產值與展會本身的收入之比是9:1,即在創造每一元直接收入(如展費、門票)的同時,能夠在其他行業上引發9倍的關聯需求,并帶動建筑、加工、貿易等領域多層次的生產誘發額。社會效益是指會展雙方以及會展所在地獲得的社會影響力和示范效應。
上海會展業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迅速崛起,尤其是近20年來迅猛發展。回顧上海會展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978年改革開放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起步階段。
1984年上海貿促會以及上海首家展覽公司——上海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成立是這個階段的標志性事件。當時上海會展界只有數十家國營企業,無論是軟件水平還是硬件水平都無法達到現代展覽業發展的要求。展館只有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上海展覽中心和上海農展館,總展覽面積僅有2萬平方米。專業會展公司數量很少,主辦者大都是港臺和歐洲機構,展覽會主要是國外友好城市舉辦的一些來華展示活動。
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將上海會展業帶入第二階段。
由于上海經濟大發展,一下子涌現出上百家各種類型的展覽企業,會展數量和質量迅速提高,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光大展覽中心,上海世貿商城相繼建成,一批逐漸成熟的品牌展會開始出現,如模具展、汽車展、華交會等。上海會展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從1990年的40個展會猛增至2000年270個展會。
2000年后,上海會展業進入第三個階段,提質增效,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會展項目呈現“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市場化”的趨勢并且程度逐漸凸顯。經營主體突破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中外合資展覽公司、外商獨資展覽公司以及民營展覽企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
2008年上海舉辦的各類展覽會共544個,總展出面積707萬平方米。2001年APEC會議的成功舉辦使上海贏得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雅號,會議的規模及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帶給上海乃至全國更多的發展,巨大的產出帶動系數不僅帶來經濟的發展,其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更新換代也會給上海會展業的提升帶來巨大的空間。
如今,上海會展業邁入了轉型升級的第四個階段。
在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全國第一”“全球第一”的基礎上,上海會展業將借助進口博覽會的東風,打造自主品牌,邁向國際會展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