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文化”藝術成精了,還要全國巡展?
發布時間:2018-08-06 更新時間:2018-08-06 作者: 點擊次數:4362
很難想象,現在印刷在紙張上和鍵盤敲擼在電腦里的規整漢字,最初完全是由字體設計師手工繪制而成。如今漢字書籍印刷中通行的黑體、宋體、仿宋、楷體等字體,都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在上世紀60年代之后創制。新中國第一代字體設計師確立字體標準,劃線打稿、勾邊填墨,創制出至今仍在廣泛使用的幾種標準字體。
在7月24開幕的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展上,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翻出了自己積攢幾十年的“老家底”,當年“黑、宋、仿、楷”字體設計的原始手稿、上海字模一廠積攢下來的大量鉛活字、銅字模,以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從民間搜集而來的清代木活字版匯聚在展廳之中,向觀眾講述“活字”的前世今生。
本次展覽以字模活字藝術傳承傳播“走出去”為主題,以“活字工藝”為一條主軸。共分為8個展館,分別是:古代活字,近代活字,當代活字,字體之美,古琴譜與活字的對話,活字迷宮與百家姓,活字體驗互動,活字藝術衍生品。在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了解“活字”的歷史、參觀活字實物,還可以探索活字迷宮、依據古琴減字譜彈奏古琴,參與豐富的互動活動。
觀眾體驗古琴減字譜彈奏“‘黑、宋、仿、楷’這四大字體’可以說是漢字印刷字體里的‘唐詩宋詞’,當時字體研究室的設計師用盡心血創立的這套字體,至今依然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峰。”
上海印刷集團副總經理、印刷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得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新的字體層出不窮,但不少還是以這四套標準字體為底板演化而來。
上海印刷集團保留了大量木活字、鉛活字當時字模師完全手繪字體,好的字模師一天也只能完成3-4個字的設計,而一套標準字體字庫中要求有27000多個漢字,創制一套字體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一批“宋體字”設計者徐學成也來到了展覽現場,90歲高齡的徐學成是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和僅存的創建人之一。徐學成是學美術出身,開始在人民出版社做封面設計,由于封面字寫得比較好,符合印刷字體的要求,1960年被招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工作,參與字體設計,“一直寫到退休?!彼榻B, 1960年代之前,中國印刷字體不統一,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成立之后,在諸位同仁努力之下,從一個個筆畫開始確立規范,才有了后來的“黑、宋、仿、楷”四大字體。
1960年代,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師設計的黑宋仿楷字體,至今手稿依舊保存完整“古琴譜與活字的對話”是展覽中頗具亮點的展廳。展廳以鏡面為地板,墻壁、地面布滿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研究室近年來設計的宋體古琴減字譜字體。在展廳中央,觀眾還可參加互動,嘗試依照減字譜在古琴上奏出《滄海一聲笑》曲段。
古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古琴所使用的琴譜字體,是一套以漢字偏旁部首為基礎,加以縮減而成的“減字譜”。減字譜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句話,代表著彈奏的指法。
《滄海一聲笑》曲譜中的第一個字,代表的意思是“散音挑七弦”。上面的“艸”是“散”起筆的部首,代表“僅僅用右手彈撥琴弦”,“乚”是“挑”的一個筆畫,代表古琴的一種彈奏指法,中間的“七”指“七弦”,這個字代表的音就是“散音的七弦”。而這還是減字譜中比較簡單的字形。
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字體設計師吳振平是古琴減字譜字體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他遇到的最困難的字僅僅是縱向結構就有11個部首組成。而標準漢字字庫中最多有7萬多字,三個“龍”組成的“龘”已經是最復雜的字體之一,相比古琴減字譜字體,雖然比劃多,結構卻相對簡單許多。
“太難了?!?
談及這套字體創制過程,吳振平感慨。此前古琴琴譜都是手抄字體,2014年,上海音樂出版社找到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希望為古琴減字譜創制一套楷體字體。由于難度太大,這個任務交給了曾創寫方正楷書字體的吳振平。盡管有楷書設計基礎,吳振平還是遇到極大挑戰。上海音樂出版社提供的都是手稿,字形散亂。古琴七根琴弦有位置不同,彈奏手法有左右手、主次之分,都要通過減字譜字形表達出來。
僅僅為了搞清楚這些,吳振平就用了幾個月時間。由于此前沒有任何印刷字體參考,吳振平還是采取了鉛筆手工繪制打稿的方式創制古琴減字譜字體,基礎字4000多個,一共15000多字,他用了一年左右才寫完。2015年古琴減字譜楷書字體創制完畢,吳振平又接下了古琴減字譜宋體的創制任務,至今仍在創制之中。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上海展結束之后,“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展還將跨越兩年時間,在全國進行四場巡展,涵蓋上海、北京、天津、揚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