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與脫貧致富的事兒
發布時間:2018-08-27 更新時間:2018-09-04 作者:廣州市會展業公共服務平臺 點擊次數:4283
貧困的現實
貧困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2014年10月,世界銀行發布預測,2015年全世界貧困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有望降低到10%以下,指出經過長達四分之一世紀堅持不懈的減貧努力,世界更加接近2030年終結貧困的歷史性目標。
2017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稱:“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4335萬人,城鎮貧困人口5000萬人。
收入貧困: 物質生活資料匱乏。
能力貧困: 獲取生活資料的能力不足,掙錢能力的不足。
權利貧困: 作為社會成員應享受的政治和文化權利的喪失。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收入貧困是貧困的表現形式,能力貧困是貧困的直接原因,而權利貧困則是貧困的社會后果。
2300元,4335萬,5000萬,這樣的幾個數字或許讀起來我們并不能有什么深切感受。換一種說法是,如今在我國許多地方,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人,吃不上飯、穿不好衣、看不起病,掙扎在溫飽線之下,通上電,一頓豐盛的大餐,上得起學都可能是一種奢望。并且,目前依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得出的8%左右的貧困人口規模(5000萬)恐怕嚴重過低。
國家的扶貧號召
中國現今面臨的貧困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因為受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會展的扶貧作用/模式
會展業素有“城市建設的加速器”之稱,作為一個城市的窗口行業,與旅游和房地產并稱三大無煙產業,對優化城市社會資源、發展社會經濟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會展經濟能夠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拉動產業經濟發展。而隨著我國國內會展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會展業的巨大經濟效益,已經被證明在扶貧一事上同樣具有不菲的作用。
一般來說,上文提及的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以個體為目標考量,誰貧困就扶持誰。而會展業的扶貧作用,則更多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經濟杠桿的產業扶貧,是以貧困區域為考量,促進貧困個體與地區的內生發展機制,激發其自身發展動力的可持續的扶貧模式。
對產業扶貧內涵的深刻解讀,可以大致理解為:在縣域范圍,培育主導產業,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資本積累能力;在村鎮范圍,增加公共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產業環境;在貧困戶層面,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積極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相對應的,貧困地區經濟產業與會展業相遇時,扶貧模式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引進來:主要形式是通過在貧困地區當地舉辦會議節慶,深度挖掘貧困地區的文化/物質資源,梳理其文化特異性亮點,行成文化旅游吸引力;解構當地農/林、漁業特產,吸引招商投資,建設開發(旅游)產業經濟。通過引進資本力量,挖掘開發貧困地區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商業價值,實現貧困地區脫貧。
走出去:主要形式是由牽頭人(多是貧困地區政府或當地較大的企業)牽頭,將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產品(文化產品/物質產品)包裝整合,通過去往外地參加各式展覽會議,推薦宣傳整合包裝后的文化/物質資源產品,實現貧困地區的致富產業走出去。
政策傾斜:通過結合會展產業,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開通綠色通道,傾斜扶持政策,并與會展產業相互依憑,積極加速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橋梁、飯店餐飲住宿接待設施等。更重要的,是引進外來資本、推廣本地產業資源的同時,為貧困地區引入外來高素質人才及同時為本地人才提供就業舞臺窗口。
其它。
發展“會展+扶貧”的新模式
“會展+扶貧” 的相關研究與實踐,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市區的各式樣例不勝枚舉,如西藏那曲地區索縣、貴州六盤水、湖北省興山縣、新疆石河子、遼寧朝陽、四川若爾蓋縣巴西鄉等等依靠會展扶貧致富的案例,在網絡上都能搜索的到。但這并不意味著,“會展+扶貧”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件可以無限模式復制的事。
一方面如上文中提到的,導致貧困發生的原因極其復雜,外加上錯綜復雜的現實因素使得模式復制困難;另一方面各地區資源優勢也不盡相同,需要探索適合自身的脫貧發展道路。
結合今年6月25日開幕的2018北京國際茶業展的實例分析:茶展通過政府引領、行業推動、企業跟進、產銷直聯、精準對接,輻射全國十余個省的各級各類貧困縣達80余個,累計實現含意向成交在內的成交額近10億元。不難發現其成功的背后,大抵遵循了以下2點準則:
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市場經濟手段,圍繞著“茶”,這一載體資源,挖掘其產品本身的商業價值,更是大力拓展茶產地的文化內涵、借由茶展,探尋茶文化旅游、茶產業經融等。
2、積極建設基礎設施。茶展由主辦企業與幫扶的貧困地區政府聯手主辦,并切實向幫扶地區捐贈資金,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并大力建設茶產地的基礎旅游觀光設施。
當然,茶產業只是眾多脫貧扶持發展的產業之一,我國貧困地區分布廣泛的同時也意味著有著大量待開發挖掘的文化/特產資源。開拓創新思維,發展新致富模式,依托會展脫貧致富我們還有一大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