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徐匯西岸藝術中心正式開幕,大會的開幕式及主論壇設在在西岸藝術中心,這里也是大會的主場館。分論壇在龍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舉行,龍華直升機場和油罐藝術公園則作為本次大會集中式、場景式、浸入式的AI應用體驗展示區。
而這些場館和展示區都是上海工業遺址,老廠房們在城市更新中,搖身一變成了上海的“網紅”新地標,更擔起了承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重任。
昔日飛機制造廠房變人工智能大會主會場
早在2008年,徐匯濱江就以世博會啟動為契機,著手城區形態和公共空間的更新再造,當時貫通的濱江3.6公里段就是典范。
如今,工廠、倉庫變身美術館、劇院,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優秀工業建筑遺存基本被保留,上海的城市規劃理念有了深層更新,還原了城市的溫度。
上海西岸所在的徐匯濱江地區曾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因其緊鄰黃浦江岸,地勢開闊,河道縱橫,曾集聚了包括龍華機場、上海鐵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碼頭、上海水泥廠等眾多工業設施和重要的民族企業,是當時上海最主要的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和生產加工基地。
位于龍騰大道2555號的西岸藝術中心,正是曾經的上海飛機制造廠250號廠房,曾誕生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飛龍一號”,經設計改建于2015年正式開放。1.08萬平方米的建筑空間內,原廠房的大跨度空間被完整保留,即將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主會場的姿態,迎接全球與會者分享最新科技成果。
距離主會場不遠的余德耀美術館,同樣改建于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內保留了機庫大跨無柱的空間特點,完整留存下來的拱形屋頂、桁架、鐵門。與美術館新建的開放型玻璃大廳形成了強烈的新舊對比。
再往北一些的龍美術館(西岸館)曾是原北票煤炭碼頭所在地,作為上海第一座水陸聯運碼頭,這里曾經是上海工業生產、人民生活用煤的裝卸儲存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美術館。設計師保留了碼頭標志性的“煤漏斗”改建為時尚的斗廊結構,美術館傘拱結構的主體建筑通過采用清水混凝土風格,使現代藝術空間與工業遺存有機融合。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述兩處標志性建筑都將作為企業分論壇主會場,讓世人感受工業、藝術與科技的跨時空呼應。
開放公共空間,提升人民幸福感
西岸為何留存更新,最初的目的很簡單。
“當時的理念是先把道路、基礎環境做好,把這一塊公共空間開放給居民。” 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文化產業部工作人員曾向媒體這樣介紹。城市更新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促進文化經濟發展,同樣在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因而,徐匯濱江分級設置防汛墻,建設綠色堤防,由景觀大道至沿江親水平臺形成階梯式、多層次的活動空間。騎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全線貫通,規劃有軌電車貫穿南北,串聯節點廣場和各類活動場地,促進水、綠、人、文、城融合發展。
為了提升游客的開放空間體驗,上海西岸全線合理布局29個自動售賣機、16處公共衛生間、9處停車場、2座跑步驛站、2處游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以人性化服務提升水岸“溫度”。
“百年機場” 變身跑道公園,廢棄油罐改建實驗劇場,水泥廠遺址變成了“東方夢工廠” 文化主題公園……上海西岸,百年工業歷史留下了滄桑曠達的城市記憶,十年城市更新又賦予了它年輕、活力的性格。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按照“規劃引領、文化先導、生態優先、科創主導”,從延續今生到發展未來的理念,上海西岸正一步步邁向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