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車展
“老百姓對車展的熱情超乎想象”
華西都市報:成都車展始于1998年,當時國內汽車展覽會屈指可數,成都又是中國內陸城市,出于什么樣的考慮舉辦首屆成都車展的?
李涌:“國外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遵循這個邏輯,當時我們得出“轎車家庭化是一個趨勢”的結論,而展覽會能夠起到消費導向的作用。在觀看國內外展覽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車展與市民的生活最接近,受關注程度也最高。因此,在轎車還是很多人的夢想的時候,我們決定舉辦成都車展。
華西都市報:首屆成都車展的展出面積不到1萬平方米,當時籌辦是不是遇到了很大困難?
李涌:1998年車展只有幾十輛整車參展,而且參展的都是汽車經銷商。首屆車展的亮點是一輛法拉利和加長版大白鯊。大白鯊是公司臨時從美國購買的,本地媒體在開展前對這輛豪車已經炒得很熱。快開幕了,車卻還陷在天津港。為保證大白鯊出席開幕式,公司高層專門到天津港接車,然后用火車托運到德陽,又從德陽一路開到成都。開回來后,公司員工趕緊對大白鯊進行清洗,最終保證了觀眾能夠一飽眼福。那年,老百姓對車展的熱情超乎我們的想象,車展現場真是水泄不通。
關鍵詞:合資
“合資是成都車展的關鍵一步”
華西都市報:成都車展至今已經舉辦了九屆,您對哪幾屆印象最深刻?
李涌:2002年,中國轎車消費進入井噴時代,印證了我們對“轎車家庭化”的判斷。從那年始,成都車展涌現場場熱賣的現象。如,2002年的東風小王子,當時價值8萬元,一個展期預訂出400多輛;2003年又出現了"QQ現象",預訂出900多輛。我們感到,車市如此紅火的情形下,成都車展要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2003年的車展是一個重要轉折,那年,我們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大膽開設了一個SUV館,結果無論從展商數量、展臺規模還是參觀人數,都上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再一個轉折點,就是與漢諾威的合作,為成都車展帶來了成熟的辦展理念。
華西都市報:與漢諾威合作前,成都車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什么會想到走合資的路子?
李涌:成都車展做到第2005年,盡管每年都在增長,但是增量非常有限了。我們看到,廣州車展在辦了兩屆后異軍突起,這對我們觸動很大。成都是內陸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又沒有本地的汽車產業作為支撐,我們必須找一個較好的合作伙伴,共同提升成都車展。期間與慕尼黑車展、法蘭克福車展都有過接觸,但最終選擇了漢諾威車展。因為我們注意到漢諾威2004年在上海的車展,規模雖然不大,但展出檔次比較高,國際影響大。在得到成都市政府支持后,經過一年多談判,最終與其結成姻緣。從去年的車展情況以及今年的籌備進展看,合資是成都國際車展發展的重要一步。
關鍵詞:優勢
“成都車展的構架最為單純”
華西都市報: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您認為哪些因素影響了成都車展的發展?
李涌:地域、汽車產業和觀念都在制約成都車展的發展。我所說的觀念,是海外對傳統中國市場的界定。北京、上海、廣州代表了中國市場,他們選擇在這三個城市建立總部,從而達到輻射全國的目的。與外國人接觸越多,越會發現他們對成都的了解太少,他們知道的成都是產熊貓的地方,而不會想到成都還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歷史文化名城,更不會想到成都還有世界一流的展館。不過,隨著成都近年來城市形象海外營銷不斷成功,這種狀況已有所好轉。
記者:與北京、上海、廣州相比,成都車展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李涌:成都汽車市場的優勢就不說了。與其他城市相比,成都車展的構架最為單純。北京車展的股東有四家,廣州車展則有七八家,而成都車展只有兩家,因此在分工上更加明確。成都方面負責國內招商,漢諾威負責海外市場。在緊密分工合作的基礎上,相信成都國際車展還會上一個更大的臺階。
關鍵詞:未來
“會像日內瓦車展一樣有個性”
華西都市報:成都車展經歷了十年風雨,您心目中追求的成都車展又是怎樣的?
李涌:成都車展,一路走來不容易。最近一兩年,成都車展還會再上一個臺階。成都車展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A級車展。我心目中追求的成都車展,是非常有個性的,有著無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有點類似于日內瓦車展。雖然規模不是最大,但卻是概念車的舞臺,要有特色和個性。成都車展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