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數據會不會讓一些企業大吃一驚?專家曾算過一筆賬,在會展相關產業中,展臺搭建行業收益最大,是會展經濟中最“有嚼頭”的一塊--參展商每租用
而與之相應的一個事實是,在三大會展城市,每次高端展會舉辦前夕,拿走最“ 有嚼頭”這一塊的,幾乎都是國外布展“空降兵”。尤其是每年的國際車展,據稱,寶馬、奔馳等大公司的展臺無一不是交由他們從本國帶來的展臺搭建商施工;甚至一些國內大企業的展臺,但凡結構有些復雜、技術含量較高的,即俗稱的“特裝展臺”,也均是出自“ 空降兵”之手。
據業內人士透露,為做一個集合聲、光、電等多元素的特裝展臺,參展商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并不稀奇。道理很簡單,因為展臺是參展商展現自身實力的“名片”,要想在短暫的展覽時間內吸引盡量多的眼球,就得靠展臺創意。但后者顯然不是本土布展企業的強項。
事實上,早前就有專家曾不無遺憾地指出,目前本土布展企業雖數量眾多,但能與國際同行媲美、足以滿足那些高端展會參展商要求的布展企業卻相當缺乏。現實情況是,絕大部分本土企業仍停留在比拼價格的低層次競爭水平上,其簡單“復制”的所謂專業水準,實在“啃不動” 高端布展這塊“香骨頭”。
對于那些沾沾自喜于展會規模已經“國際化”,甚至超“國際化” 了的人來說,上述事實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會展業被稱為“城市的面包”,但要想把“面包”做大,還需手藝精。據說,目前在國內展會圈里的布展商,既有專業公司,也有廣告公司、家裝企業,甚至還有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而在國外,只有擁有資質認可的專業搭建企業才被允許進入展館布展。
隨著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臨近,中國會展經濟的前景越來越被看好。數據顯示,去年僅在上海浦東的展出總面積就突破了30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以上。而且,其中高端國際展會所占的比重較之過去提升了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