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推動經濟的高速發展,不斷淘汰舊的產業。幾年之間,許多老企業大企業的舊址悄然被一片片新的大廈和小區取代,但也有一些老企業大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延展它們的生命力。這些老廠房、老設備具有大量有價值的歷史記憶和工業生產、建筑、美學及其他人文信息,它們記錄著城市的“歷史足跡”,偶然也是必然地走進了展會的領地。
北京798:從工廠到藝術區
“2007北京798創意文化節——暨718大院走過50年”活動,9月28日至11月3日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行。“創意建筑——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大型創意建筑展覽、“愛國者旋轉的硬幣——798國際工業設計展”、中德藝術展、“從工廠到藝術區”國際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讓享譽國際的798藝術區再次吸引了眾多目光。今年是北京798藝術區所在地718大院成立50周年,以“走過50年”為主題的圖片、攝影展,再現了從工業廠房到藝術展區的歷程和變化。
北京798藝術區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1957年10月,國家領導參與了開工典禮并宣布開工生產。718聯合廠首任廠長李瑞在回憶文章里說:“我看過德國20多個廠,其中沒有單獨一廠具有如此規模的。據我所知,在蘇聯和社會主義其他陣營的國家中,此類規模的工廠也實屬罕見。”1964年4月,四機部撤消718聯合廠建制,成立部直屬的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及751廠。2000年12月,原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由于對原六廠資產進行了重新整合,一部分房產被閑置了下來。為了使這部分房產得到充分利用,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出租。2002年2月,美國人羅伯特租下了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樣。羅伯特是做中國藝術網站的,一些經常與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這里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紛紛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了起來。由于部分廠房屬于典型的現代主義包豪斯風格,整個廠區規劃有序,建筑風格獨特,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藝術區。
在“2007年798創意文化節”上,有兩個內容恰恰反映出798廠作為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縮影的一個典型性。一個內容是當年參與798廠建設工程的前民主德國工程師貝卡爾和多布拉斯重游故地,與798的老廠長、老工人進行“歷史性的會面”;另一個內容是一個全面經營該文化區的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的職能之一便是融資騰退798地區的舊工業廠房,繼續擴大文化產業區的面積,最終計劃將該區域再擴大一倍以上。
“按照規劃,本來這塊地方是要拆了蓋標準化廠房的,藝術家的租賃合同也都只簽到2005年,但沒想到這里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價值更大,而且成了世界了解北京的一個名片,798的命運也就跟著改變了。”該地區管委會主任陳勇利說,“目前798廠已經容納了354家文化創意產業機構,每年廠區的直接收益有3000多萬元,而整個文化產業創造的價值則在3個億左右。”陳勇利介紹,798區有近30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目前文化創意區僅僅使用了12.5萬平方米,可開發的潛力非常大。798文化創意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文化創意產業區至少將在現在基礎上再擴大一倍。
沈陽:留住工業發展的歷史符號
沈陽市復原中國最大工人聚集區——50年前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館”和依托亞洲第一鑄造廠的翻砂車間建設的1.78萬平方米的鑄造博物館,自今年6月18日開館以來,受到各界好評。
沈陽以“一朝發源地、兩代帝王城”的歷史文化名城享譽海內外,同時更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美稱。我國第一臺車床,第一臺變壓器,第一臺壓縮機,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等數百個新中國第一在這里誕生,曾經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的神話。當時工人的生活狀態也是工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沈陽市最具代表性的是始建于1952年9月的鐵西區“工人村”。進入新世紀后,按照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從2003年開始區政府對“工人村”險、危房居住區進行大面積拆遷改造,決定保留位于該區黃金地段上的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在老住宅、老企業基礎上籌建4個博物館,留住工人生產、生活的舊日時光。
在占地4萬平方米的鑄造博物館,鐵西區區長李松林指著翻砂車間一個30多噸重的金屬鑄件說:“我們保留了大到沖天爐,小到工人喝水用的茶缸,共2000余件原沈陽鑄造廠的設備和鑄件,包括七大鑄造工藝流程,原汁原味地再現了鑄造廠工藝車間原貌,為的就是原生態地保存豐富的老工業元素,展現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文脈。”
另一個“工人村生活館”更是將那段不能忘懷的歷史和工人真實的生活濃縮在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圍合”建筑之中。鐵西區檔案局局長劉放介紹,“工人村生活館”由7棟三層蘇式紅磚建筑圍合而成。館內恢復了當時的“大合社”、糧站、郵局、抗大小學、幼兒園等原貌,特別是復原了不同年代13戶家庭真實的生活場景,其中5000余件老擺設、老物件、老照片、老票據等都是退休老人捐贈的。
沈陽市原作家協會主席周永詩說,工人真實的生活場景,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老工業基地創業、發展、變遷的歷史進程,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永久記憶,對后代極具激勵和教育意義。沈陽市政協主席趙金城認為,工業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沈陽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保留著豐富的工業文物。通過挖掘、保存這些文物,不僅可以看到沈陽在工業發展進程中的歷史軌跡,而且可以為后人留住豐厚的工業文化底蘊,為城市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思考和啟示。
大趨勢:工業遺產變展區
2006年6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正式公布,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中東鐵路建筑群、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石龍壩水電站、個舊雞街火車站、錢塘江大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和南通大生紗廠等9個近代工業遺產榜上有名。
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迄今最為成功的工業遺產,一是四川的都江堰,二是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運河。由于歷代保護與維護,它們至今還在發揮效益,并兼任旅游觀光角色。
國際社會日益重視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截至2006年8月底,《世界遺產保護公約》簽約國共有182個,其中有23個簽約國擁有43項世界工業遺產。我國共有33項世界遺產,而其中只有一項是工業遺產——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統。
最早認識到工業遺產重要性的是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和德國。近兩個多世紀以來,這兩個國家都是工業革命的先鋒,到20世紀后期,其重工業迅速衰亡,其工業遺產處理被提上日程。在英國,倫敦著名的泰德現代藝術館由原定被拆除的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目前這里已成為全世界吸引游客最多的美術館,成為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典范,同時帶動了泰晤士河南岸地區從貧困落后的舊工業區發展為富裕的文化繁榮區。
在德國,聞名遐邇的魯爾工業區如今已成為世界工業遺產鑒別、保護和富有創見地再利用的典范。位于埃森市內的工業文化及礦業同盟工業景區成為文化休閑中心,不僅把具有歷史價值的機器設備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還為當地失業工人提供了再就業機會。2002年,該工業景區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國外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有四種主要模式:一是主題博物館模式。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激發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另外還可以作為藝術創作基地,開展一些藝術作品展覽活動。二是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在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游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三是與購物旅游相結合的綜合開發模式。在原來的工業中心區建立一個購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館、酒吧、健身及兒童娛樂場所等,集購物、娛樂、休閑于一體綜合開發。四是工業博覽與商務旅游開發模式。舉辦有主題的工業博覽會,并與招商活動、商務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在德國寶馬總部博物館里,非常完善地保護著寶馬1928年進入汽車領域以來的每一款產品,還不斷向全世界征集老產品,以豐富館藏。實際上,世界有名大公司,幾乎沒有不設企業博物館的。在國內,無論是國企或私企,近年都在拓展自己博物館的規模,并以此向客戶展示自己公司的成果與獨特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