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18城市發展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為主題,由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麥肯錫“城市中國計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和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聯合舉辦。國內外機構的城鎮化專家和領軍人物圍繞“培育形成中國的大都市圈”和“未來城市”兩大熱點展開討論。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致辭并表示:“一個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40年的時間里城鎮化率提高了40%,新增的城鎮人口6.4億,接近整個歐洲的總人口。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600萬,相當于發達國家中的荷蘭。5000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正在從一個傳統的鄉村社會快步邁入現代城市社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的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和問題:城鎮化質量還不夠高,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要解決今天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突出運問題,既要靠體制機制改革,也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建設,迫切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取得突破,挖掘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城市中國計劃聯席主席、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在開幕詞中表示:“以前,中國城鎮化的重點是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現在我們進入新階段,不只考慮總量,更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從兩個方面來看城鎮化的發展,一個是城市的規模,我們不僅要看規模,要看質量;二是未來城市,老百姓在未來城市的生活情況,他們的居住模式、醫藥健康、教育等,這都是未來城市核心的內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主旨發言介紹:“加強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的發展,首要前提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和服務業,包括在戰略新興制造業和戰略新興服務業方面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集群、發揮樞紐功能打造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打造全球化資本市場和離岸金融服務中心以及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數字貿易中心、形成良好的創新驅動體系。第二個前提是要以超級大城市為中心發展好大都市圈,做到交通樞紐功能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內陸開放要件一體化、產業政策和布局一體化、公共服務和設施一體化五個一體化。第三個前提是要補上長江航運和沿江鐵路的兩個短板,實現高水平的互聯互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等專家分別針對城市開發區發展、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等熱點問題發表主題演講。參會嘉賓就培育形成中國的大都市圈和未來城市兩大議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