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季房交會與以往大不相同,參展對象是二手房、尾房、中低價房及節能房。房交會多年定型,今年首次“變臉”。這是新形勢下房交會固有角色的全面轉型?是房交會實際辦展效果逐年衰微的一次嘗試性變軌?還是房交會在特定市場環境和特殊政策條件下應時應景的偶然性變異?商品房二級市場和三級市場首次換位,以前末座的中介機構,本次房交會成為首席,歷年來地位顯赫的一手房、一線開發企業下崗隱退,僅僅在低價房和節能房這個領域還留了點尾巴,算是一種參與,以示并未缺席。這種現象很特別,令人頗為關注。
房交會舉辦多年,一直都是以繁榮市場、促進交易、展示建設成就為根本目的。這是在房改大背景下,政府出于推動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促進會展經濟走向繁榮的必然選擇。十幾年來,房地產業贏得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房交會由開始的全市一年一次,變為全市全年春秋兩次,直到各區各地自行舉辦,一年數次。從有政策優惠,到降低優惠幅度,以至于取消優惠。如此一來,數量稀釋了質量,政策淡化了價值,火熱的市場行情已經使得房交會加油助威的作用變得多余。其結果,房交會形同雞肋,許多開發企業參加房交會盡管在執行上仍然不遺余力,但在心理上多半是在隨大流,主要在乎的是企業和產品形象的展示,并不指望能帶來多少當期銷售業績。何況房交會公布的成交業績本來就是假打,基本上是將前期積累的成交量,留到房交會期間登記,以便于獲得一個有傳播和宣講價值的由頭而已。房交會畸變為房“展”會,形式化的展示功能實質上已經超越了本質性的交易功能。說明房交會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徒具形式,難以為繼。
同時,十七大后“民生地產”已經成為政府在行業意識形態上的價值導向。住房問題是事關民生的大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當前必須高度重視著力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從本次秋季房交會的“變臉”,我們不難看出政府主管部門在這個方面的操心和努力。可以說,本次房交會的角色轉換既是房地產市場會展形勢變化的客觀必然,也是政府政策導向的實際需要。我們不管這種做法,究竟是在尋找辦展出路,還是有自覺不自覺的做秀成分。有一點是應當肯定的,房交會確實不能麻木下去了,變的結果,不一定是成功,但至少是一種應有的覺醒。
另外,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不應只是單一的二級市場的繁榮。三級市場,也就是二手房市場發展滯后是當前重慶房地產市場,也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大弊端。這種市場發展的結構性不均衡,雖然是房地產業發展過程中在所難免的,但到了一定階段就必須著眼全局,充分重視這種不均衡帶來的危害,推動三級市場相機跟進,實現一、二、三級市場的協調發展。本次房交會總體上看就是一次二手房交易會,低端產品和節能產品相當于是一種參展搭配。大力促進二手房交易,及時推動三級市場繁榮,不僅能夠適應市場總體發展大勢,從根本上優化市場宏觀結構,而且也可以通過商品房市場力所能及的拾遺補漏,來消減政策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長期缺位或者供應嚴重不足,造成全社會住房消費欠公平問題的麻煩。本次房交會的這層用意很隱諱,很微妙,頗為耐人尋味。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盯著商品房市場去解決商品房問題總歸是不得要領、不切實際的。政策性住房、保障性住房這些嚴格意義上的非商品房供應問題不解決,房價問題、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是始終難以解決的,市場經濟根本上解決不了社會事業所肩負的社會公平問題,這是再明白不過的基本道理。房交會的“變臉”現象背后,有多少盤根錯節的問題,需要我們排除干擾,明辨原委,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