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會議創(chuàng)造價值,那么什么樣的會議有價值呢?如何評估一個會議呢?楚有才綜合多年的行業(yè)觀察,不妨拋磚引玉,供業(yè)界人士、項目經理、甚至是投資人參考。
以下是我關心的核心問題:
1. 是不是已經形成了一個社群(圈層)
每個會議都定位于服務一個特定的群體,即你的目標聽眾是誰?這個群體是不是明確的可以描述的?聽眾自己是否認可這個會議的群體?每年是不是為了辦而辦,還是為了一個特定社群的需求而辦?
說直白一點,協(xié)會性質的年會的價值大于一般性的商業(yè)會議。因為協(xié)會有固定的會員,對其營銷成本是很低的,而商業(yè)會議如果不能盡快實現社群化、商業(yè)會員化,問題是很大的。每年都疲于奔命的尋找新的參會代表。
說得更直接一點,我如果評估一個會議就是看每年重復參會人員的比例高不高,如果超過50%是不錯的,達到80%的老客戶重復參會就近乎卓越。但也不能全部是老客戶,說明圈層固化,沒有流動性,這也是不好的。一個會議總歸有1/3的新面孔比較好。
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利用忠誠度計劃、membership等方式吸引觀眾。在這一點上,人力資源智享會是比較出名的代表。
當然衡量一個社群,不能全看規(guī)模,還要看活躍指數,也就是是否半數以上的會員會參加年會?月活數、年活數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2. 付費聽眾的比例高不高
免費的會議,固然有價值,但是價值是很低的,只有聽眾愿意付費的會議才是好的會議。付費比例越高,價值越高,能夠實現的會議單價越高價值越高。價格是最明顯的信息指標。有的會議,盡管注冊收入很高,一問原來全部是政府買單包場,或者贊助商買單包場,這也是不行的,特別是醫(yī)學會議,贊助商包攬幾十個注冊名額然后分發(fā)給自己的客戶醫(yī)生,這樣的會議價值也不大。因為公有制屬性太高,只有自己愿意真刀實槍掏錢買門票的會議才是更有價值的會議。
有的會議幾乎沒有免費名額,即便是贊助商給的免費名額也有限,這就很好。有的會議全部考贊助商買單,對于參會者免費,盡管收入很高,但是價值也有限。我比較看中二八定律,即二成的注冊費收入,八成的贊助收入。
與此同時,還要看贊助收入的結構。贊助收入是不是全部來自政府?是不是只有幾家贊助商撐起了這么大的營收?如果回答是,那么說明這個行業(yè)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價值還有待開發(fā)。所以真正的商業(yè)會議,沒有政府一分錢投入。
因此,一個付費的200人的會議,可能比一個免費的2000人的會議更有價值。即便付費的會議每個人收費只有100元,也能花費很小的成本把精準人群找到了,所以第一次辦會,切忌貪心,適可而止,不要飲鴆止渴,報價5000元,實際付費寥寥無幾,那還不如實際上500元,確保每個人都付費。
3. 有沒有自己的新聞傳媒平臺
我們知道,會議本身就是一個媒體,當然這個媒體不僅僅是一年一度的會議期間,會議結束之后,還有一個持續(xù)的媒體平臺在發(fā)聲。在這一點上,歐洲的會議就做得很好,歐洲的很多成功的會議都是媒體起家,UBM也是百年的媒體集團。
有了自己的媒體平臺,會稀釋自己的商業(yè)屬性,讓人感覺更客觀中立一點。與此同時,還可以依托自己的媒體平臺搞些活動,比如評獎、大賽等等。政府和也給贊助的時候,至少也有了一個市場退廣的借口。
在這一點上環(huán)球旅訊是杰出的代表,天生就是媒體出身,所以ITB也愿意與他們合作。
4. 有沒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思想和靈魂
會議沒有展覽的投資回報率那么高,因此做會議更需要情懷,把投資回報拉長一點,放長線釣大魚才行。很多會議都是堅持十幾年才能知名,比如世界經濟論壇、TED等等,前十幾年根本是默默無聞的。
很多原創(chuàng)的思想和觀點是不是來自你這個會議,這就涉及到這個會議邀請的演講人人好不好,研發(fā)的話題好不好。有沒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的行業(yè)報告?能不能指引行業(yè)的發(fā)展前進。如果說展覽是行業(yè)的晴雨表,那么會議就是行業(yè)的風向標。
每個會議都是有特色,有靈魂,有思想的,因為背后有一群同樣有思想的人。會議行業(yè)的每個人不能把自己當做會展公司,而應該是作為某一個行業(yè)的thinker或think tank。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價值,你在做會議的時候,更容易獲得客戶的信任。
這一點上,高德納是最著名的代表,在全球舉辦近百個會議,2000多名研究員(具體多少不祥,需要研究),這分明是咨詢公司啊。
5. 有沒有自己的數據庫
每個會議都是一個行業(yè)、領域的數據平臺。你的參會代表能不能從你這里獲得其他參會代表的數據信息?能不能建立行業(yè)上下游買賣關系?很多一流的商業(yè)會議公司其實是指數公司,是這個行業(yè)從業(yè)者關注的對象。
這一點比較杰出的是造紙行業(yè)的RISI。不斷有數據,而且還是動態(tài)的。當然了這樣的公司每年辦會,怎么說自己是會議公司呢?分明是指數公司和數據公司。
6. 有沒有很好的體驗和難忘的印象
我參加過4次ICCA年會,當然注冊費很貴,都是800-1000歐元的樣子。但四個晚上的晚宴各具特色,午餐和晚餐都很有特色,吃得好是很關鍵的一個衡量指標,吃的不好,大家不會待在現場,可能獨自拉出去吃去了。
主題活動多不多?社交機會多不多?能不能安排破冰環(huán)節(jié),幫助更多人結交更多的朋友,在一個會議結束前一天晚上,你的心中是否有那么一絲絲的留念呢?你會不會秀朋友圈?這些都是衡量體驗的好問題。
好的體驗,還包括舒心舒適發(fā)的服務,能夠讓人感覺到用心和真誠。
會后滿意度做沒做,10分滿分,是不是8分以上?是不是有80%的人會把這個會議推薦給自己的朋友?
7. 會議規(guī)模、質量當然很重要
會議出席者的身份*出席者的數量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核指標。比如一個全部是全球500強CEO的會議,只有200人,比一個2000人的企業(yè)員工大會要更有價值。
一個全部是一家企業(yè)組成的會議肯定沒有同等數量,但是來自不同公司的人的會議有價值。所以,參會群體的身份、多樣性、國際化程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說白了老鼠再小,也是哺乳動物,恐龍再大也是爬行動物,一位追求規(guī)模對于廣告商有好處,但是來賓的質量和層級更決定了一個會議的層級。
8. 是否有其他小微的輔助的收入來源
不能把收入放在一個籃子里,不能只靠一個會,以會養(yǎng)會是不長久的。比如,是否有不定期的沙龍,哪怕只有50人參加,每季度一次。是否有空中課堂、網絡課堂,哪怕每次收聽只有10元?這些輔助的東西是錦上添花的,做加法的,是取得信任的東西,讓人家感覺到你一直在堅持,有夢想,有堅守,有信念,這樣即便每次活動,適當的收費,會吸引進準的人群。這樣也變相的降低了營銷成本,你獲得了客戶的信任,那么只要幾封EDM郵件可能就取代了數萬個電話營銷。
只靠會議養(yǎng)活自己有點用力過猛,過日子還得細水長流。
9. 是否有一只專業(yè)的顧問團隊
一個團隊再聰明,也頂不上專業(yè)化的顧問團隊,必須有一個機制,吸引行業(yè)頂尖人物,幫你引入新的人脈、新的話題、新的跨界思維,這樣才能持久。否則,每年都是那幾個老面孔的會議,大家一看議程就嘔吐了,就不愿意來了。在這方面,顧問團隊對于提升會議的新鮮感、敏銳性是很重要的。
所以,學術會議都有學術委員會、評審委員會、顧問委員會。能夠建立一個理事群體、策略委員會的群體的會議是不簡單的。
10. 是否有一只專業(yè)而穩(wěn)定的團隊
前面提到了,會議需要持續(xù)的經營。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就是會議的復利效應。所謂復利就是人脈復利、信息福利、知識和經驗的福利。如果一個團隊每年都在換人,每年都要培養(yǎng)新的團隊文化,培養(yǎng)新的技能知識。學習成本太高,也不利于人家記住這個大會。如果說起某一個大會,比如,提到環(huán)球旅訊知道是李超辦的,提到斯邁夫大會知道是袁方辦的,讓人家感覺,你的團隊穩(wěn)定,價值觀穩(wěn)定,使命感固定,這就有利于培養(yǎng)信任。
有的酒店銷售總監(jiān)幾十年不換,總比每三年換一個銷售總監(jiān)的酒店更讓人放心。
11. 其他指標:
比如,媒體引用、媒體曝光的程度,國際媒體報道的指數。
比如,社交媒體討論、分享的指數。
比如,現場互動活動的參與度,投票、提問等。
比如,是否能在財務指標上有盈余,至少不虧本,收益率如何?
比如,早期優(yōu)惠注冊付費的比例高不高?
比如,贊助商的滿意度,回頭率高不高?
比如,人均獲客成本是多少?(就是營銷和銷售成本)
一句話,就是會議的品質和質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