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第五屆廣州國際汽車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廣州展覽公司和國內組織車展的權威機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聯手廣汽集團舉辦,展覽面積達9.5萬平方米。而世界知名的漢諾威展覽(中國)公司只承辦其中的零部件專區,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
“這幾年西方展覽公司帶給中國很多先進經驗,如今中國已經可以用這一模式自己承辦更多的展覽會了。”德國展覽公司近日向德國媒體表示,那些知名的德國展覽公司在中國的前景堪憂。
德國在全球展會市場保持領先地位。據統計,全球140個最重要的展會中有90個是在德國舉辦的。
中國展覽市場近幾年增長迅猛。業內統計,中國每年舉辦的展覽會大約有3800個,展覽市場年增長率超過20%,中國的總展館面積已排名亞太地區第一,全球排名第五。
三大會展生態群凸顯優勢 德國展覽企業在中國紅火的背后原因是其與經濟的緊密聯系。亞洲市場是德國企業重要的出口地。據統計,每年從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以17%的數字增長。
業內人士預計,中國的展覽市場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還會不斷擴大。目前在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地相繼建起面積從25萬平方米至75萬平方米的國際展覽大廳,總面積超過百萬平方米。
根據重慶海鈉會展研究所研究成果表明,當前中國出現南、北、東三大“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即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北京為中心的“北方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和圍繞上海出現的“長三角會展城市戰略生態群”。
此外,中國展覽市場已基本形成國營、中外合資、民營三大市場主體。據統計,廣州市具有展覽經營權企業超過500家,注冊展覽公司200家左右,其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展覽市場的國際資本運作加強。德、英、美、新(加坡)等國際會展業巨頭通過資本運作,尋求低成本擴張。例如,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德國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德國慕尼黑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英國勵展博覽集團大中國區總裁蘭德龍還對中國的展覽市場發表以下看法:“北京、上海這樣的展會一級城市的場館面積往往不太夠用,而在二三級城市,展館使用率還比較低;中國比較缺乏能夠操辦國際會展的人才。”
中國會展業正在自我完善 德國經濟展覽博覽委員會新聞發言人那塔利亞·聞格斯女士認為,近年來在中國舉辦展會經常被拖延開展時間。她說:“中國官方發放展會許可證時不應該根據主辦方是哪個國家來決定。他們應該用同樣的政策對待各國合作伙伴。”
知識產權問題是德國展覽界熱議的話題。德國《商報》在報道中稱:“中國的展會舉辦者們正在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人學習,德國展商協會曾經在中國的展會上多次發現與德國某展會類似的展會標志和名稱”。
蘭德龍曾經對媒體表示,盡管知識產權問題不僅僅出現在中國,但它的確是中國展覽市場存在的一個問題。
勵展集團今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電子生產設備暨微電子工業展覽會(Nepcon China)上,參觀者需要完整填寫一份注冊表,甚至被要求回答專業問題后方可換取參觀證入館。
針對近年來增多的展會知識產權問題,國家于去年3月出臺了《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根據規定,如果展覽會時間超過3天,主辦方需建立一個辦事機構,以處理知識產權侵權投訴。
誰和德國在競爭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每年舉辦150多個國際博覽會和展銷會。漢諾威、法蘭克福、科隆和萊比錫都是國際著名的展會城市。在德國,展覽者和參觀者每年花費在博覽會上的錢大概有100億歐元,展會業保護了25萬個工作崗位。
歐盟以外的地區也興起了一些博覽會與展銷會,十分紅火。
慧聰商情網的信息顯示,美國每年舉辦凈展出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展覽會約4000個,總面積約4000多萬平方米,參展商100多萬,觀眾超過7000萬。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東歐國家,以中國內地和香港、日本、新加坡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等,是世界新興的充滿活力的展覽市場。另外,隨著拉美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南部非洲經濟發展共同體及北部非洲馬格里布聯盟的建立,以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延、智利和非洲的南非、埃及等國家為中心的拉美及非洲展覽市場正逐步建立。
德國貿易展覽業協會主席托馬斯哈根認為,德國展會工業還是要保護它的國際領先地位。他說:“美國、西歐和東亞日趨增長的競爭并不能真正地削弱德國的地位。”
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德國各博覽會舉辦地并不是只跟國外的競爭者競爭,他們之間競爭也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