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15日,我帶著四川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的同事們完成了兩天的項目復盤。這次復盤的方式比較非傳統,用了引導式討論(英文名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又稱參與的技術。
復盤方式概述
追求兩項實際成果:1.明確新一屆的項目目標。2.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期望如下團隊體驗:個體感受到想法被尊重;以積極愉悅的情緒接納團隊共識;頭腦非常清晰。設計3個討論章節: 梳理現狀-明晰至關重要目標-確定行動計劃。
梳理現狀|讓下一步呼之欲出
這次共做了兩個項目的復盤分析,第一個項目復盤由于討論時間長于預期,我縮短了第二個項目現狀分析模塊的時間。沒想到同事們說,只是說說現狀不足以讓思路清楚,還是要像第一個項目那樣,在老師的流程引導下對信息分類、歸納命名、并做視覺化展示,這樣才對“從現狀學到了什么”一目了然,“下一步需要做什么”也呼之欲出。
明晰至關重要目標|調動集體向往并形成強烈認同
在一個會展項目進行的過程中,跨部門、甚至部門內部的許多摩擦都緣于“人們所想的只是自己的一塊工作”。當大家能夠致力于共同的目標,精神損耗和時間損耗都會減少。
在日常工作中,與關鍵目標無關的雜務常像旋風一樣堵塞團隊的航道。找到至關重要目標的意義就是讓人們在頭腦中保持通往目標的清晰主線,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也不會忘記給要事安排必要的時間;與此同時,還能基于集體共識,形成非常好的協作。
在這個模塊的頭腦風暴及信息梳理之后,從總經理到一線工作者都參與了投票,選出最具共識的項目目標。
由于目標來自內在的向往與獨立的推理,這個過程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每個人對目標具有擁有感與責任感。
確定行動計劃|比計劃更有價值的是“做計劃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我觀察到最有價值的產出是兩個。
1.在大家互相檢查與提問的過程中,年輕同事厘清了“做什么”背后的“為什么”。
2. 不同的部門圍繞共同目標與時間線檢查彼此的協作點、知道何時、提交什么才能讓其他部門和集體有更好的產出。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A 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計劃本身并不重要,意義重大的是做計劃的過程-這也是這個環節給這次復盤的參與者留下的深刻體驗。
下面三種情況非常適合用引導式討論做項目復盤:
1.想透徹的形成集體共識
2.融匯團隊的思考,而不是領導一個人思考
3.需要團隊成員充分擔責
在這種團隊共創的討論方式下,引導者在內容方面以‘透明人’的身份要求自己,只管理討論原則與流程,并不推送個人主張。參與者不管職位高低,都有平等表達的機會。由于參與者自主探索了結果,自然而然,在擔責方面就有了更高的意愿度。
在引導者帶大家創建的安全氛圍中,參與者包容多元觀點,并努力體會由多元觀點形成的大畫面所傳達的信息,減少了爭執帶來的消耗。
過程透明、信息共享充分,團隊成員既獲得對事情的共識,也增強了對彼此的理解,利于長期高效協作。您的團隊也想把復盤做成這樣么?歡迎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