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廣州、深圳、東莞為代表的廣東會展業得以迅速發展,并已經創出了幾個享譽世界的知名會展品牌。廣州的“廣交會”歷經百屆風云,已譽為“中國第一展”。深圳的"高交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的簡稱)也逐屆壯大、名聲鵲起;還有東莞的“電博會”(國際電腦資訊產品博覽會)、虎門的“服交會”(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均在東南亞業界中產生影響。據廣東省商業聯合會會展協作專業委員會初步統計,2007年廣東省會展業收入超過40億元。在廣東省會展業歷經十多年繁榮的背后,一些不協調的問題也日益顯現,除了上述幾個得到國家及省市大力支持的知名展會外,每年舉辦數百個其他會展面臨的卻是一種不斷遭遇重復舉辦、主題克隆、客戶爭奪甚至魚龍混雜的窘困。許多會展業人士憂心的表示,如果廣東會展業不能快速找到有效的整合之道,未來幾年高增長的前景將會呈現暗淡的景象。
如何吸引更多海外買家與賣家,已經成為會展產業提升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紀是更加開放的世紀,崛起的中國已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廣東會展業要想提升競爭力、拓展好海外市場實現二次跨越,可以考慮借助澳門品牌實現合作共贏。
一、澳品牌能為粵會展業實現“走出去”和“贏回來”
眾所周知,澳門面積僅為2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0萬,經濟中以博彩業為主,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近幾年澳門政府為改善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會展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0年會展經濟收入不足5千萬澳門元,2007年會展收入已經突破3億澳門元,預計2008年澳門會展業收入會超過4億澳門元。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會展業起步比廣州、深圳要晚10年以上,為什么能在三五年時間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呢?這主要得益于澳門的國際品牌:隨著澳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2005年又成功舉辦東亞運動會、2006年成功舉辦首屆葡語系國家運動會、2007年成功舉辦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而世界上最大的賭場──威尼斯酒店亦在當年八月開業,澳門的經濟社會環境有了較大的提升,國際間的商人游客接踵而來,07年前十一個月接待游客達到2458萬人次,一個新澳門正在誕生!這也是會展業在澳門迅速發展的根本所在。
隨著CEPA的實施,珠三角經濟圈更加走向融合,澳門這一品牌已經不單是澳門經濟所獨有,廣東省會展業完全可以借助澳門品牌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積極利用新澳門的會展業興起的契機,融入這個平臺,實現“走出去”,更要“贏回來”!
那么澳門幫助廣東會展業拓展空間的優勢在哪里呢?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一)澳門區位優勢更能吸引海外商家
從區位條件來看,以澳門為中心,2小時航程內的經濟圈可以輻射15億人口,可以輕松到達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寶島臺灣和“世界工廠”的珠三角任一城市,5個小時航程內可到達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大部分省市,輻射人口高達30億。珠三角雖然與澳門處在同一時空圈內,但實際消耗時間要多出一二天,因為會展業是綜合性較強的系統工程,海外來內地參展涉及到海關、邊檢、檢疫、稅務、工商、公安、交通等多個部門,總體協調難度大。
在管理上,內地對出展(出國出境展覽)和來展(境外國家或地區來華參展)實行審批制度,商務部、科技部和中國貿促會等都有各自的審批權,舉辦地區性的國際展覽還涉及當地政府相應部門審批,這種多頭管理體制讓海外會展前期準備週期長,容易讓賣家與買家錯失商機。另外因受政府管理制約,內地會展業行業協會在管理協調上作用有限。
而在澳門,不但有自由港與管理程式簡化,而且設立了跨境工業區,進入該區的貨品不用清關,只需備案便可進入區內,不但有利于展銷活動,成本也大大減少。
(二)澳門平臺有助于開發葡語及歐盟市場
因與葡萄牙的歷史淵源關系,澳門和葡萄牙已經簽訂了框架協議以加強在會展業上的合作。澳門已經成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經濟交流的最佳平臺。這個平臺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紹、佛德角及東帝汶,人口超過2億。在澳門去年10月舉辦的MIF會展上,葡萄牙企業和產品的展區達30多個,預計今年萄語國家的展區會突破50個,歐盟其他國家也在積極參與中。
澳門畢竟地小人少,雖然能吸引更多萄語及歐盟國家參展,但本地購買力與廣東這個大市場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其平臺的意義不在于現場購買,而在于廣東會展業切入與歐盟的合作關系,關系一旦建立,背后龐大的市場自然隨之而來。
二、粵展企與其本地掙扎不如來澳拓展
早在2004年,廣東省原省委書記張德江就會展場館重復建設和辦展雜亂作了重要批示。根據批示,廣東省經貿委對廣東會展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中提到廣東會展業混亂的原因之一就是過于立足本地求生存,相互爭奪同類客源,使會展成了討價還價的場所,未能充分利用好中國南大門的優勢,開發潛在的國際間商機。
根據2007年《CEPA補充協議三》規定,澳門服務提供者進入內地市場進一步放寬,允許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或合資合作企業,經營到港澳的展覽業務。在CEPA框架下,澳門會展公司可進入內地市場開設公司,并可以內地分公司的名義赴港澳或外地辦展、參展,這為澳門會展業與內地同行合作創造了條件,并對擴大市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了這種支持,廣東省會展業可以利用澳門會展業進入內地的機會,廣泛與澳門會展業合資成立新的會展公司,把進軍海外的業務放到澳門平臺,徹底擺脫在當地以挖墻腳等方式的無序競爭。
當前澳門會展業還處在嶄露頭角的成長初期,前來澳門開發會展市場的企業還不多,據澳門貿促局資訊,目前在澳門設立會展業公司僅10多個,主要來自新加坡、美國、德國和香港,澳門前往內地開展會展業務的也僅有4家,而澳門會展業08年收入預計可突破4億澳門元,今后五至十年將按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目前還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廣東省會展業應該抓住這次機遇盡快與澳門會展界合作,未來空間巨大前景樂觀。
在配套服務上,澳門完全能夠滿足這一市場的發展。澳門現有酒店客房總計已達1.6萬間,預計到2012年將達到3.2萬間。現有會展中心設施可以一次性接待四千人的會展活動,能夠提供10萬平方米的會展場館和一站式的住宿、餐飲服務,2008年之后可以一次性滿足8000人以上的活動。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將分別有138項、180項和238項新增會展專案在澳舉辦。這對廣東省會展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因為未來幾年CEPA可能擴大試點范圍,包括福建、江蘇、浙江、北京等沿海省市,那時候可能競爭激烈,廣東省內會展業如果現在搶灘澳門市場可謂先機獨得。
在跨境交付費用、簡化手續等方面,三資企業來澳門參展已可跨境交付,相比在內地付費,可減少營業稅及增值稅。
目前澳門政府為了鼓勵本地中小企業參展,特區政府向在澳門參展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半參展費用。廣東會展業與澳門企業成立合資會展業均能享受到政策優惠。
三、搭好澳門平臺需要解決好的三個問題
我們大力鼓勵廣東會展業利用商機前往澳門興業求財,但同時也指出:要想打好澳門這張牌,須妥善處理好三個問題。
(一)間歇性人力資源調配問題
澳門提供會展的場館等硬體條件完全俱備,但在人力資源方面有所欠缺。由于會展業屬短期人力密集型產業,一個1萬平方米面積的展館每年大約需要1200名工作人員,而澳門現有職業會展人員僅100余人,廣東省若開拓澳門平臺,在人力資源方面應該給予重視。建議廣東省政府及會展業界可派員到澳講學,傳授經驗,或是在本地辦培訓班及認證課程,培養一批懂會展的專業人才;同時行業協會可在組織人力資源短期來澳工作方面設計方案,以增厚合作基礎。
(二)資金流管理及政策扶持問題目前會展業資金流入與流出方面因受反洗錢法案的制約,通關方式目前還未擴大到國企、政府部門,這些部門沒有外匯帳戶,要實現跨境參展收支較復雜,當前CEPA3也未完全放寬這些條件,因此廣東會展業與澳門合資,先期應該重點在非國有資本領域。為了鼓勵這部分資本流入澳門,澳門政策是減半收取中小會展企業的稅收,廣東省也可以考慮類似出口退稅的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會展企業“走出去”,有了政策扶持,“贏回來”的機率更大。
(三)展期協調及資訊共用問題珠三角會展經濟發達的同時,帶來的弊病是重復辦展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會展火爆后,立即有幾十家企業跟風舉辦同類會展,甚至有些企業不顧知識產權保護,克隆展會、分散客流、相互挖腳,讓參展商遭受損失。如前些年珠三角舉辦了4個大型家俱展,不到三個月又有6個大型家俱展相繼招商。深圳市政府曾就惡性競爭問題與相關城市協調,結果無疾而終。珠三角城市同屬一個經濟圈,在產業集群上大家唇齒相依,做好會展展期協調及資訊共用也是關鍵一環。會展業界應該意識到會展重在質量而不是數量,不注重規模的重復辦展,不規劃檔期的隨意辦展,不但客流減少、效果差,還會影響參展商積極性,削弱品牌影響力與會展行業的生命力。廣東省會展業與澳門合作后,這方面必須建立好協調機制。此外,還可廣泛應用媒體渠道及網路技術建立粵澳會展資訊群。一方面利用好澳門當地媒體的優勢,如在澳門媒體增設定期的會展專刊,有關當局及會展業界多與澳門媒體建立聯系,相互通報會展訊息等,借助澳門媒體迅速建立廣東省會展業的多維印象,尋求多層次的會展資訊宣傳交流,制造商機;另一方面在網站上建立參展買賣雙方的資料庫,實施動態更新,讓會展永不落幕,長年為買家與賣家提供資訊,發揮廣東信息量大的優勢,克服澳門買家不足的劣勢,實現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網路上的多重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