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最重要的會展城市之一北京將因舉辦奧運會令當地會展業受限制,但中國整體會展蛋糕每年20%的發酵速度仍令海外展覽巨頭對這塊新興市場垂涎三尺。
世界兩大展覽巨頭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下簡稱漢諾威與意大利米蘭展覽公司下簡稱米蘭日前宣布,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共同致力于在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大新興市場的開拓,而中國將作為“金磚四國”的首站。
漢諾威控股合資公司
根據合作協議,漢諾威和米蘭將在華組建合資公司漢諾威米蘭國際展覽有限公司,這也是漢諾威進入中國10年來成立的首家合資公司。新公司由漢諾威展覽會(中國)有限公司、漢諾威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和意大利米蘭展覽公司上海代表處共同組成,漢諾威和米蘭分別持有51%和49%股權,后者將為此投資1140萬歐元,而漢諾威方面則未透露實際出資形式。
漢諾威董事會主席海格曼博士和董事局成員勞爾表示,“金磚四國”將成為雙方海外業務拓展的核心市場。整合從一定程度上說,對于擴大在中國的業務范圍將產生互贏效果。米蘭首席執行官Claudio·Artusi也發表聲明,稱此戰略性合作意義深遠,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將幫助米蘭在全球特別是在中國的展覽業務拓展上邁出重要一步。米蘭將憑借這個合作項目為意大利企業提供進軍中國市場的絕好機會,同時讓更多中國企業家有機會了解在米蘭舉行的B2B展覽會。
據了解,漢諾威在國際上素以工業展聞名,而米蘭則在意大利傳統制造業產品領域——裝飾裝潢、紡織品、時尚產品和日用消費品方面占據優勢。隨著兩大展覽公司達成聯盟,米蘭將成為漢諾威在華舉辦的13大國際專業性展會的主辦方之一,其中包括漢諾威將于今年4月起承辦、與廣東及廣州旅游局將持續合作到2017年的廣州國際旅游展。
去年展會總面積世界第三
回首2007年跨國展業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動作便可發現,意欲在中國展業市場上更暢快伸展拳腳的不僅是漢諾威和米蘭。去年7月,阿里巴巴與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合作意味著國際會展巨頭在中國的合作已從實體展會領域延伸到網絡貿易平臺。同時,一些前幾年還持觀望態度的會展巨頭去年也邁出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德國紐倫堡會展公司就在上海成立了首個海外全資子公司,成為海外會展公司首次以全資形式進入中國市場。
上周,英國最大的展會主辦機構勵展博覽集團亦公布了新一年發展規劃。勵展中國表示,繼去年成立在華第三家合資公司勵展華博展覽(深圳)有限公司,由此正式進軍中國禮品及家居用品市場后,勵展將繼續全力開拓,計劃在中國舉辦40場展覽會,其中包括將在上海推出的中國國際化妝品、個人及家庭護理用品原料及包裝設備展覽會、將在東莞推出的勵華國際瓦楞展2008中國展和2008勵華容器包裝加工系列展等若干新展。
積極布局源于中國會展市場的高速增長。一項行業認可數據顯示,中國會展業的行業增速高達每年20%。而根據中國貿促會最新公布的《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7》,去年國內舉辦展會總面積已達240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三,舉辦的成規模展會約5400個,會展經濟規模已超140億元。
會展向二線市場滲透
而從城市分布來看,除京滬穗三大會展市場外,新興市場正成為會展巨頭們的新寵。2007年勵展、德國BMC商務傳媒集團先后與深圳合作,英國會展巨頭塔蘇斯集團也在武漢新設合作項目。而與此同時,據中國貿促會統計,去年在上海舉行的展會數量比2006年下降近三成。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廣州的一些不知名的展會也大幅度減少。
“中國會展業雖然年輕,但競爭激烈程度可以排全球第一。”勵展博覽中國市場總監王芳認為,每年超過5000場的展會數量在某些行業有偏多的傾向,未來三年內中國會展業的整合不可避免,跨國展業間合作,以及跨國展業公司與本土公司的合作都將增多。但她同時認為,這一整合將是一個持續過程,并未見得在短期有大規模收購出現。“以勵展為例,我們在中國現有的三家合資公司都是與本土企業合作,這主要是由市場定位決定的,未來將繼續向深圳等二線市場滲透。”
掘金主角
●英國勵展博覽集團
英國最大的展覽及會議活動主辦機構,去年舉辦的各類展會達成上百億美元成交額。1980年代進入中國,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分別設有直屬分支機構,并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
●意大利米蘭展覽公司
成立于1920年,是意大利最大展覽公司。每年組織約80場貿易展會,其中多數為國際B2B展商。目前全球年收入約3億歐元,并于2002年在意大利證券交易所上市。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
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領先的展覽公司之一,擁有世界最大的展覽場館——漢諾威博覽中心,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目前全球年收入達2.5億歐元。
國內會展主體掃描
目前中國會展業有政府主辦、民營、外資三大主體。政府主辦包括廣交會、高交會等;民營會展企業中規模較大的有北京振威、深圳優博等,展會地方性較強。而外資方面,德系依然占據優勢,德國五大展覽公司漢諾威、科隆、法蘭克福、慕尼黑、杜塞爾多夫均已入駐。英國勵展、塔蘇斯亦實力雄厚。此外,美日會展企業如美國節慶傳媒,進入中國的步伐在去年有明顯加快跡象。此外,港資澳資企業如環球資源、澳門博覽也有借助CEPA加快布局內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