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會展業曾被稱為“世界的貨架”。然而,日前閉幕的全球最大的漢諾威CeBIT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透露的信息卻顯示,德國會展業近年來已逐漸陷入參展商不足、觀眾減少的尷尬困境。
每年減少1億歐元
本屆CeBIT展會來自77個國家的5800多家參展商展出了其最新產品和服務。
但據展會主辦方透露,今年對CeBIT展會而言,是夾縫中求突破的一年。參展商和展出面積與該展高峰期2001年相比,分別下降了28%和43%,為此,展會時間不得不縮短一天。
CeBIT展會的困境只是德國會展業每況愈下的縮影。《環球時報》記者從德國展覽業協會獲得的最新數字顯示,最近5年,德國每年舉辦的國際展會已從200個左右下降到目前的約140個。大型國際博覽會的參展廠家數目平均每年下降2%,觀眾人數也平均每年下降2%。以前,有將近一半的參展廠商來自國外,有的展覽會外國廠商所占比例高達70%-80%。如今,德國廠家的比例已明顯高于外國廠家。由此,德國會展業的銷售額也每年減少1億歐元,如今僅23億歐元。
4大原因阻礙發展
會展業在德國被視為“城市的蛋糕”。據了解,德國10萬人以上的城市幾乎都設有展廳。除了大型國際性展會外,還有200個地區性展會和上千個城市展會。德國展會經濟研究所專家戴西曼對記者說:“這使得德國展會經濟發展過熱,展廳面積嚴重過剩。這也迫使展覽公司大幅降低展廳租費,每平方米才145歐元,處于國際下游水平。”其次,德國展會也遇到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戴西曼舉例說,同樣是信息展,每年2月在巴塞羅那舉辦的3GSM大會就搶走了絕大部分移動通信企業和電信運營商,而1月美國拉斯韋加斯的國際消費電子展也“添亂”。同時,漢諾威電子展還得面臨德國本土9月的柏林IFA展的激烈競爭。此外,展會期間過高的房價嚇退了一部分參展商和觀眾。一位參加CeBIT展會的信息技術商對記者說,很多企業現在更傾向于在家門口和采用其他手段進行營銷。
德國展覽會集團負責人克拉瑟認為,歸根結底是德國經濟目前的不良形勢對博覽會行業產生影響。這可能會阻礙“德國制造”走向世界的步伐,影響出口。為此,CeBIT等德國各大展會都重新劃分了主題區,展會還和當地酒店簽訂了2500間廉價房協議。
中國會展業受到矚目
在德國展覽業的“危機”聲中,中國展會業越來越受到矚目。戴西曼說,中國展會業是剛剛起動的火車頭,目前已與德國、美國占據前三名。據德國展會經濟研究所統計,現在中國的展館已達到80個,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特別是全球加工制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巨大的中國國內市場,以及對亞洲及全球的全面而深遠的影響,使中國已成為新的‘世界貨架’。再加上中國參展展位、住宿等便宜,也具有優勢。所以世界各國展商都希望去中國參展。不過,中國目前也會遇到新加坡的強烈競爭。”克拉瑟對記者說,在中國辦展的收益要遠比在德國本土豐厚,他預測,今年僅德國展覽業在中國舉辦的展會,營業額就將超過3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