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建陶生產基地,佛山陶瓷近年來卻頻遇“瓶頸”。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說,珠三角各種生產要素漲價,資源和能源緊缺,環保和節能減排壓力驟增,導致陶瓷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佛山市政府為此提出了以“總部經濟”帶動陶瓷業轉型升級,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大量陶瓷企業加速關閉、外遷。此舉導致部分企業不滿,并引發爭議。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佛山的“得與失”均具特殊的“標本”意義。
近1/10的陶瓷企業關閉
佛山陶瓷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建筑陶瓷的年產量占全國的40%,占全球的1/4,建筑陶瓷出口占全國的3/4,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61個。然而,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建陶生產基地,佛山陶瓷近年來卻頻遇“瓶頸”。
陶瓷業的發展主要靠工廠擴張,需要大量用地,但在陶瓷企業最集中的禪城區,可利用的土地等資源空間己越來越小,無法承載過多的大規模工業項目,再加上總產值約400億元的陶瓷行業目前僅占佛山工業總產值的6%左右,與其所占用的資源不成比例,政府希望通過出讓產業鏈的低端環節,保留和置換更多的高端環節。
去年下半年,佛山市出臺了《加快推進陶瓷產業調整提升》的政府文件,提出對污染重、能耗高、安全生產和環保不達標的陶瓷生產企業采取治理、搬遷、關閉等措施,實現優化調整目標。并要求各區政府確定限期治理、關閉和搬遷的陶瓷企業名單。三年內,全市除保留數十家陶瓷企業外,其它陶瓷生產企業也將全部退出。
在成本上升和產業政策的雙重推動下,佛山陶瓷企業關閉、外遷的現象迅速增多。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介紹,2007年佛山有40多家小型陶瓷企業關閉,占全部陶瓷生產企業的近10%,而往年正常淘汰的只有一兩家。
今年5月,佛山市又出臺了《佛山市陶瓷產業結構調整評價指導方案》、《佛山市陶瓷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和《佛山市陶瓷產業扶優扶強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了陶瓷行業環保、節能減排、發展規劃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和措施。
防止行業出現“空心化”
面對陶瓷企業的關閉和外遷,部分企業和專家深感憂慮,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這些企業有可能完全撤出佛山甚至廣東,導致佛山陶瓷行業出現“空心化”。
針對此擔憂,佛山市政府提出“要積極發展陶瓷服務業、會展經濟和總部經濟”。佛山市禪城區經貿局局長胡安泉在近日召開的“佛山陶瓷區域品牌與總部經濟發展峰會”上表示,佛山陶瓷“總部經濟”主要是通過大力發展陶瓷裝備制造、陶瓷產業的物流、會展、研發中心等現代服務業,占據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產業的制高點。
有關專家分析,發展“總部經濟”對佛山陶瓷可產生三大功效:一是能夠充分發揮佛山陶瓷的產業優勢,占據陶瓷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利用佛山陶瓷的產業優勢發展總部經濟,將不適宜大城市發展的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出去,聚集陶瓷企業總部,并帶動圍繞總部的各種高端服務業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佛山陶瓷的優勢地位。
二是有利于推動佛山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的陶瓷業成為佛山重點整治的行業,通過重點發展陶瓷企業總部及研發、設計、工藝、營銷等高端環節,不僅能促進陶瓷業實現由“制造”向“創造”的轉變,同時也能促進佛山現代服務業發展。
三是能夠避免陶瓷產業空心化,提升佛山陶瓷品牌價值。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大型陶瓷企業和品牌企業留住總部,同時吸納外地知名陶瓷企業總部入駐,才能保持并提升佛山陶瓷產業的競爭力。
發展總部經濟不能一廂情愿
政府“強推”企業外遷的作法引發了佛山一些企業的不滿。他們認為,過去二十年里陶瓷企業一哄而上,造成區域內環境壓力難以承受。政府應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在區域環境容量和能耗指標的許可范圍內發展產業,而不是一味放任,等到超過了警戒線又“一刀切”地趕走。
與此同時,“產業基地”能否向“總部基地”順利過渡目前仍然是個未知數。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認為,陶瓷業不同于金融業,如果產業基地不存在了,總部經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發展總部經濟不能一廂情愿。必須千方百計留住有實力、有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幫助企業跨越環保、節能等技術門檻,向產業升級的方向邁進。
此外,按照總部經濟的設想,佛山陶瓷產業外遷轉移的只是生產基地,并非整個產業,陶瓷企業的總部、營銷、研發、物流等高端環節仍留在佛山,因此必須按照“總部——制造基地”分離布局的模式,協調好總部和制造基地的關系。北京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宏建議,要加強佛山與周邊區域的溝通與合作,消除區域合作發展的壁壘和障礙,協調好總部與制造基地分離布局中的利益分配,引導企業在佛山和周邊地區合理配置資源。
以上情況是否會波及在佛山舉辦的各種陶瓷專業展會,是業界需要密切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