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論壇成為一個地區的人文地標與經濟驅動器——博鰲奇跡究竟是一件“上帝賜予的禮物”,還是一個具有啟示意義的創意范本?相信國內有太多的策劃界專家在試圖回答這一問題。在本屆民營經濟論壇上,關于打造“重慶博鰲”的聲音,正引起媒體記者和參會嘉賓的廣泛興趣。如果說博鰲小鎮的勃興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帶有太多偶然性的話,那么“重慶博鰲”的呼之欲出,卻似乎已有某種現實必然性的鋪墊。(參見本報7月13日封面特稿)
中國人愛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與出席本屆論壇的民企大腕們座談時,也引用了這句話,以借喻民營經濟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筆者理解,薄熙來在這個場合引用這句話應該還有另一層意思:要把握機會,尤其是那些看似偶然出現,卻包含著歷史必然性的、稍縱即逝的機會。
打出“重慶博鰲”的旗號,爭取中國民營經濟論壇永久落戶重慶,讓中國西部這座唯一直轄市成為民營經濟的“成長試驗田”、“政策孵化器”、“觀點大較場”,這就是一次上天賦予重慶稍縱即逝的機會。在這個機會的一邊,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營經濟全面提速的時代背景;另一邊,則是已連續舉辦三屆民營經濟論壇、其聲音越來越受到舉國關注的重慶現實。
除開以上理由,“重慶博鰲”還可為我們的城市建設提供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迄今為止,在各級官員的心目中,所謂城市發展模式,主要還是圍繞著擴張一、二產業、做大物流業、繁榮房地產、建設大商圈在作文章。對于如何提高旅游、會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地位,始終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各區縣的城市布局,也多是主城區的“次級微縮翻版”,沒有獨特的定位。如果我們要打造“重慶博鰲”,就得首先從改變觀念上另起爐灶。永久性選址一旦確定,落戶地的區域產業布局、交通規劃、生態環境,都須圍繞著這一定位展開,嚴禁胡亂招商,嚴禁任何與“重慶博鰲”無關的地產開發。當其逐漸形成足以輻射拉動周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后,原來在主城區內的各類大型會展活動都應“一江春水向東流”,并入其中,以利整合資源,使之快速成長為一個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重慶品牌,成為智慧重慶、開放重慶的創新范本。
重慶博鰲,一個時代賜予的機會,像夢境一般正在遠方招手。它美麗,熱烈,浪漫,充滿了智者才能觸摸的想象力。一如當初馮侖和潘石屹的江湖論劍,今天,尹明善,一個睿智的老人,也開始對重慶人描繪這個乍一聽有點天方夜譚意味的夢境。他大聲說,如果我們從此刻就開始動身,也許明天,我們就可以把夢境握在手中。
不過,能否真正抓住這一機會,最大的困難還不在于重慶的城市地位和財政實力,而在于政府思維的轉型。只要官員們仍然過分看重招商簽約的空頭支票,只要有關部門仍然把城市傳播力看作可以被幾個官員收放自如操控在手的道具,視對外開放為話題秀場、視大眾傳播為官方文件接收器,重慶博鰲,就只是一個供人消遣的話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