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奧運會漸漸臨近,針對奧運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社會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奧運會的舉辦是對近些年經濟積累的一次集中消耗,另一種認為可以把奧運經濟比做蓄電池蓄電的過程。那么,奧運經濟對于中國來說,究竟是“充電”還是“放電”呢?恐怕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應該認識到,對于不同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奧運經濟直接收益所產生的影響力差別很大。有關數據表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南加利福尼亞地區帶來了32.9億美元的收益;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喬治亞州帶來了51億美元的總效益;2000年悉尼奧運給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帶來了63億美元的收益。如今中國的經濟規模之大在世界上屈指可數,僅用直接收益來縱向衡量得失缺乏可比性。
不過,從前面的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共識,奧運會對主辦國,尤其是主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無論是“充電派”還是“放電派”都不應否認。
當然,悲觀人士可能會說,在短期內經濟或許會呈現增長的趨勢,拉動相關的產業、服務業、旅游業、工業等的發展,但這些都是泡沫經濟的前奏,是需求沖擊產生峰聚效應的結果。尤其在今年,我國的經濟面臨多方面問題,不確定因素很多,加之根據歷屆奧運主辦城市的經驗,多數在奧運之后都會經歷一段蕭條期,這些都可以作為唱衰奧運經濟的理由。
我們不能否認北京奧運會后中國經濟完全沒有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僅用短期影響來衡量,不免會有失偏頗。須知,奧運是一個多元化概念,它是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而方方面面最終都可以回饋到奧運經濟這一層面上來,雖然關于無形影響部分難以量化統計。
在宏觀方面,目前具備的一個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仍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奧運會則是工業化時代最有效的營銷媒介,它對加速主辦國工業化進程,促進該國經濟由工業化向后工業化時代的轉變意義已得到大家公認。看看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就很清楚了。
在工業化進程中,奧運會作為一個契機,可以解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等一系列問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已成必然趨勢的時候,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目標同樣有賴于奧運助力;此外,綠色、人文、科技等理念與奧運結合,可以促進科技進步,環保等相關產業的飛躍,國際品牌效應的積累效應也不可忽視。
看待奧運經濟,不能僅從眼前的小利計得失,更要注重隱性的,廣泛的以及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利益。總之,奧運對于主辦國來說,并不意味著一瓶興奮劑,它更像是一劑催化劑,成敗的關鍵要看我們怎么來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