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展覽業從小到大,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行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場館建設日益完善,成為國民經濟的助推器和新亮點。但是,中國至今在世界叫得響的展覽會還不多,即使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廣交會,在世界范圍而言也談不上盛名和規模。
可以說,中國展覽業缺乏游戲規則,是制約會展經濟發展的致命障礙。這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審批渠道多,重復辦展。對舉辦者來說,展會無論大小都有錢可賺。經濟效益驅使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因為沒有統一的管理協調機構,重復辦展、多家辦展屢見不鮮。
二是缺少行業約束機制和管理組織。具有怎樣資質的單位才可以辦展,參展商需要符合什么行業標準才能入場,這些都沒有具體規定,結果展會魚龍混雜,影響展會的整體質量。
三是展覽場所重復建設。目前,幾乎全國各個大中城市都有展館,但大多數面積小、功能單一、設施落后、服務水平低,不具有競爭力,更不具有接辦國際名展的能力。
四是缺乏明確定位,組織管理模式落后。同國際知名展覽相比,我國展覽缺乏明確定位。有的展會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檔次與質量的產品都一擁而上,而有的知名度不大的展覽偏偏定位于國際。此外,組織管理模式落后,服務水平低,也是制約我國展覽還停留在封閉、單一、服務水平低下的層次上,只管吆喝、拿錢?“廠商領進門,買賣在個人”,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時代的色彩。
中國何時擁有世界級展覽名城和著名展覽?又如何迎接異域同行的挑戰呢?
進一步促進我國展覽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制訂"游戲規則",優化資源配置,培植世界級的會展中心。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在經濟、交通、信息、人才、科技、服務等方面擁有綜合優勢,展覽業初具規模,國家應重點扶持,強化其城市的"會展功能";在展館規模上,避免小而散,走國際化、專業化、大型化的道路,將國際標準的展覽空間、硬件設施和配套服務融為一體;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展覽環境和競爭秩序,在操作上與國際慣例接軌;加快人才培養,塑造一支熟悉展覽業務、富有管理經驗的專業隊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創辦名牌展覽會,塑造名牌展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