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議產業是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最初,大型國際會議的承辦組織單位主要是政府機構,而實施接待的單位大多是酒店、旅行社等與旅游相關的企業。進入21世紀,各類會議越來越多,在我國舉辦的國際會議也多了起來。而組辦者也變得更為多元化,除了政府外,還有民間團體,跨國界行業協會、學會。—些酒店抓住市場機遇,專門成立“會議產業部”嘗試與行業協會合作,開拓酒店市場,擴大知名度。與此同時,各大中城市一大批具有會議功能的飯店也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基本解決了會議產業發展的場地問題。除了酒店外,一些相關的會議服務公司也應運而生。他們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能夠提供會議需要的一切設施及服務項目,服務質量也不斷提高。同時,適應國際會議數量的增加和國際會議的特殊要求,還出現了同聲傳譯人才隊伍,并形成一種職業。總之,我國的會議產業已經初步形成,并在市場營銷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會議產業營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短板一——市場主體不清晰。由于會議產業目前歸口于旅游部門管理,因此,活躍在會議市場上的業者,主要是充當中介角色的旅行社、旅游公司以及各酒店的市場營銷部門。旅游公司經營的主要業務是旅游產品,會議產業只是他們的副業,是增加旅游收入的手段,因此無法以專業化的水準服務于會議產業。旅游企業主要是被動的接待會議,很少承辦組織會議。真正能夠承辦組織會議的往往是一些占有客戶資源的政府和社會機構等,但這些組織本身有自己的法定使命,承辦組織會議也并非是他們的專長,因而無法按照商業化的手段來操作好會議,辦會的質量也大打折扣。
短板二——營銷意識不高。會議產業的營銷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樹立會議品牌意識,使某個會議成為周期舉辦的會議,或吸引更多的客戶參加會議。但作為會議的主要經營者,—些旅游企業往往考慮眼前利益,把接待會議做成一錘子買賣,讓客戶產生“挨宰”的印象,與讓客戶滿意的市場營銷理念相去甚遠。
短板三——市場定位不準。一個會議成功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會議的市場定位。應當把會議看成是一種商品,它是否為消費者接受,主要看它是否符合消費者的需要。如果一個會議是企業真正需要的,甚至是企業離不開的,那么企業就一定會積極參加。會議產業的市場定位至少應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是自身的條件。包括企業舉辦地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以及企業掌握的資源。二是會議參加者的需要。與會企業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會議主題必須符合企業當前正在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會議能邀請到該行業的重量級人物,使與會者能得到最新的信息或研究成果。如果會議主題與公共事務有關,會議還必須邀請到相當級別的政府官員與會。但是,當前我國一些會議承辦組織,由于自身沒有達到商業化運作條件,只是利用原有的身份“介入”會議產業,在會議地點的選擇上局限于所在地的小圈子,根本沒有進行市場定位與選擇;在會議主題的選擇上,考慮政府的意向較多,考慮企業的需要較少。有些會議承辦組織明顯缺乏組織相關會議的社會資源,卻勉強推出會議,敗壞了會議產業的形象。
短板四——營銷手段單一。會議產業雖然總是與展覽、旅游并提,并簡稱為會展業,但一般會議經營者卻很少將會議與展覽掛鉤。大多數會議的經營仍然是就會議而會議,很少考慮會議的帶動效應,以及從帶動效應中尋找效益來源。其實,許多會議,尤其是國際會議,常常蘊藏著極大的商機。因為高層次會議的參與者往往是大企業的負責人,他們參加會議時本來就負有尋找合作伙伴與合作項目的使命,也有這個權力。但是,由于會議組織者只專注于會議本身的收益,對會議之外的帶動效應很少開發,害怕由于對外宣傳而增加會議成本,白白浪費了擴大會議經濟效益的機會,也使許多原本可以利用會議尋找商機的企業和個人失去了很好的商機。
對策
1.培育優秀市場主體。目前會議產業化的主要障礙是市場主體的不清晰,或者說是清晰主體太弱小,無法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因此,規范市場主體,培育優秀的會議經營企業是當前會議產業化的當務之急。
2.加快市場開發步伐。應當將會議當成產品,把滿足與會客戶的需求作為營銷的第一要求,了解和適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
3.從會議產業的間接效益中尋找企業效益。會議的間接效益是指可能給非正式與會代表及相關產業帶來的商機。
4.拓展衍生產品市場。拓展會議的衍生產品,已成為會議產業新的利潤增長點??衫秒娔X速記迅速將會議內容集結成冊,出版圖書、制作光盤或在媒體上發表演講嘉賓的精彩文章等。這樣既擴大了會議的品牌效應,又增加了會議主辦者的經濟效益。
5.樹立品牌意識。會議產業是服務行業,它本身沒有有形產品,因此樹立品牌對會議產業尤其重要,甚至成為會議產業經營者生存的關鍵。會議品牌主要是指會議的長期賣點,它既可以是會議形式,如會議速記,也可以是會議的主題,如“風云人物榜”等。
會議品牌不是一次會議可以形成的,而是定期會議或長期辦會的積累。樹立品牌,應當避免短期行為,著眼長遠。如果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失去嚴肅性,則一定會失去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