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獲批的《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對于深港共建貿易中心的規劃明確要求“加強深港商貿合作,創新商業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商業貿易、展示推廣、旅游休閑等功能的國際商貿中心”。
作為深圳極少數成功實現海外并購的民營會展公司掌舵人,勵展華博展覽(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承文近日就深港共建貿易中心話題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并坦承“香港與深圳在各自已有的展會品牌上不可避免存在競爭,要想順利合作,需要更多考慮香港有而深圳沒有的品牌,使深圳作為香港輻射內地的據點,共同將會展業做大做強”。
“深圳可供并購的展會屈指可數”
目前,深圳除了政府與行業協會主辦的各項展會之外,真正運營良好的民營會展公司僅存兩三家,而深圳市勵展華博展覽公司正是這碩果僅存的兩三家民營會展公司之一。
2007年6月26日,英國勵展博覽集團與深圳市華博展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成立合資企業———勵展華博展覽(深圳)有限公司。此次合作讓世界頂級展覽集團與深圳民營展覽公司首度攜手。而在此前幾個月,華博展覽剛剛與深圳中成海外會展公司有過關于深圳聯合車展方面的合作,蔣承文說,如果有需要,不排除再有類似合作的可能。面對中國展覽業每年20%的增速,跨國會展公司群雄逐鹿,紛紛進軍國內市場。蔣承文也曾表示,“通過并購與合作是做大中國展覽市場最有效的方式,今后幾年中,并購與合作將是深圳會展業發展中的主旋律”。
自勵展華博此次并購之后,除了同時期深圳賀戎與德國BMC商務傳媒集團(以下簡稱“BMC”)達成合作協議合資組建深圳賀戎美沙展覽有限公司之外,深圳再也沒有類似的大規模并購事件發生。
如今再提并購話題,蔣承文卻苦笑,反問:“你覺得深圳目前還有幾個會展可以談并購?”他透露,目前勵展博覽集團確實仍在與深圳幾家展會主辦機構討論并購事宜,但事實上“可供并購的空間已十分有限”。
協會辦展終將是死路一條?
并購空間有限正是因為自主運營展覽公司的稀缺,“政府主辦的展會自然不必多說,行業協會也不可能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展會輕易讓給別人。”蔣承文說,在深圳有影響力的展會包括高交會、文博會等,近幾年間發展都非常迅速,他但堅持認為,行業協會辦展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
支持他這種觀點的理由是,行業協會雖然擁有會員企業的資源優勢,能夠在區域內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保證會展成為本區域內較強的展會,但當展會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繼續擴大時,資源本土化的優勢就會轉變為劣勢,使國內其他區域的企業和行業協會無法融入,更談不上國際化。
“比如目前廣州和深圳甚至東莞都有的家具展,廣州的家具展越做越好,很可能逐漸占據優勢地位。深圳家具展是本地行業協會辦展,無法擴大競爭,最終只能漸漸萎縮。”蔣承文說。
隨著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和產業成熟,展會客戶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將促使會展業向合理化、規模化發展。占市場第一位的展覽規模將越來越大,而排名靠后的小展覽必然面臨衰亡。
并購在所難免,展覽的數目將會減少。而要想改變本土協會辦展走不出區域展小圈子的命運,也許只能等待深圳市行業協會跨區域發展的先行先試出成果,繼而為深圳一片紅火的協會辦展局面闖出一片新天地。
“打造深港貿易中心仍需政策先行”
擁有著高交會、文博會、光博會等一批國內外領先水準的品牌展會,會展業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張城市名片。深圳會展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舉辦展覽將達30個,內容涵蓋建筑、紡織、黃金珠寶、醫藥、電子、機械等門類。目前深圳已形成了高交會、文博會、家具展、機械展、通信及網絡展、光博會及珠寶展等10多個具產業優勢的規模品牌展。
今年1至6月份,深圳展會數量達到34個,展覽總面積達93萬多平方米,與去年基本持平,有些大型品牌展會甚至實現了逆市增長,如第17屆深圳禮品展、2009醫療器械展等。而消費類展會則從去年的1個增加到4個,體現了擴大內需政策對展會的推動作用。
對于“全國會展第四城”這把交椅,深圳似乎坐得并不穩。在今年6月舉行的中歐會展業高峰論壇上,香港展覽會議協會主席朱裕倫等均對政府支持會展業的種種舉措表示贊同,但也表示“深圳要想成為中國會展業的第四城,在目前已有的會展產業基礎上,政府還可以更高調一點,打出深圳會展業的新名片”。
對此,蔣承文則認為,相比起北京、上海甚至鄰近的廣州,深圳要打響城市名片的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與香港展覽業之間目前更多仍是直接競爭的關系,且深圳會展業越發展,與香港同類型展會之間的競爭越激烈,由于香港許多有實力的展會均為香港貿發局主辦,要想進行并購十分困難。
他表示,深港兩地要想進行會展方面的合作,更多應考慮深圳目前沒有的會展品牌,這樣的深港合作,能通過深圳將香港的品牌展會引入內地,而整個中國的制造業也能通過香港的會展平臺實現更好的對外貿易,“除開會展之外,深港共建貿易中心首先仍應從政策引導開始,在通關、認證、金融服務給予雙方合作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