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局長辦公會的安排,為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先后赴武漢和南京兩市對農機展會經濟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通過考察,筆者收集了許多材料,同時對全國的農機展會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隨著對展會經濟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本人對展會經濟進行了多角度思考,外地展會經濟的許多先進經驗和做法,很值得我市做大做強展會經濟時學習和借鑒。
一、基本情況
(一)武漢市展會經濟的基本情況
一九九九年武漢市政府動議舉辦首屆中國(武漢)農機展覽會,當時的辦會宗旨:就是要讓農民從展會經濟上直接受惠,這一宗旨一直延續到現在正在籌備的第八屆展覽會。得益于這一辦會宗旨,首屆展覽會旗開得勝,全國許多知名企業慕名而來,武漢市,湖北省及其周邊的農民紛紛趕來參觀選購,眾多企業的老總第一次親臨參加華中重鎮武漢的展覽會,他們被渴望購買新型農機具而又熱情好客的武漢及湖北農民所感動,同時許多企業為開拓華中市場,競相出臺優惠政策,現場讓利銷售,許多農民是第一次參加大型展覽會,被林林總總的農機新產品所吸引,在價廉物美的機械面前而動心,展會期間現場成交額達1200多萬元。由于種種原因,第二屆展覽會間隔了四年,于二〇〇三年秋姍姍來遲,等待已久的農民再一次爆發出對農機的熱情,面對四年來我國農機企業的新成果和愛不釋手的農機新產品、新機具,他們又一次動心了,加上省農機集團公司一年一度農機產品訂貨會的加盟,使這一屆展覽會錦上添花。據統計展覽會共接待全國各地及省內農機系統和農機手約1.05萬人次,展會交易額約2億元。其中省農墾局、省監獄局、省農機總公司、武漢及鄂州、襄樊、孝感等市農機推廣系統與參展企業(公司)簽訂農機產品訂貨合同達26份,協議成交金額1.6億元;現場銷售農機產品約4000萬元。由于展會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參觀農民的增加,二○○四年第三屆展覽會不得不移師到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武漢市首開先河,作出了凡是武漢市的農民現場購機給予現場直補的決定,50萬元的購機補貼資金很快補貼完成,讓眾多農民再一次得到了實惠。這屆展會參展人員1.8萬人次,其中上海、安徽、江蘇、河南等地農機部門負責人和經銷商也聞訊趕來洽談訂貨;展會訂貨及現場成交農機產品再創新高突破2.7億元,其中現場成交近4000萬元,參展農機具1.1萬余臺套。第五屆展覽會,市政府決定繼續實施對武漢市的農民給予現場購機直補的規定,決定每年投入100萬元的惠農資金,這一政策一直實施至今。
(二)南京市農機博覽會的基本情況
由農業部特別支持,江蘇省政府主辦的“2009第五屆中國(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于2009年4月9日至4月11日在中國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南京市江東中路300號)。本屆展覽會由江蘇省農機管理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江蘇省分會、南京市政府承辦,農業部農機推廣總站、農業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江蘇省農機系統有關單位及德國農業協會(DLG)和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協辦。
本屆展覽會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權威性最高的國際農機展之一,是推廣新型農機具、新技術、新成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各級農機管理部門開展新型農機選型、試驗、鑒定,實施購機補貼政策的重要途徑。
中國(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自2001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本屆農機展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余家著名農機生產、銷售、科研等單位參展,展出面積達2萬平方米。國際參展知名企業有:洋馬、久保田、井關、東洋、大同、紐荷蘭、約翰.迪爾、德國克拉斯、法國庫恩、奧地利保爾、荷蘭歐姆特、以色列耐特菲姆等等。國內參展知名企業有:中國農機院、洛陽一拖、清拖、常州東風、常發、常柴、沃得、英田、福田、徐工凱爾、時風等悉數登場。展會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積累了四屆成功辦會經驗,會聚十年社會影響力,全力打造農機領域技術交流、成果交流、招商引資的平臺。二是300多家國內外知名農機企業參展,展示近2000種農機產品,展覽面積達2萬平方米,其中有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法國、韓國、意大利等國的企業參展,外展比例達30%以上。三是德國農業協會(DLG)加盟。DLG全力協助展會海外宣傳,擴大世界影響;組織會員、企業參展,展示世界農機最新成果;策劃高端農業論壇,奉獻最新資訊盛宴。四是農墾集團助力,會聚全省專業買家,激發購買潛能,營造無限商機。
二、兩地的主要經驗及做法
一是兩地均著力打造農機展會品牌。
武漢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投入120萬元用于農民購機補貼,03年,04年分別增加到150萬元和190萬元,到05年增加到400萬元,是全國對農民實施購機補貼政策較早的地方,尤其是從第三屆展覽會開始市政府實施現場對農民購機直補,開創全國農機展會現場直補之先河。在農機展覽會上,武漢市農機推廣總站對本市農民、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戶直接進行“現場購機現場補貼” 成為展會一大亮點,極大激發了農戶購機熱情。兩地由專業展覽公司全方位、全過程辦展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是兩地著力打造農機信息平臺。多次舉辦全市農機信息網絡技術培訓班,建立起以市級農機信息網站為龍頭,帶動全市區鄉鎮農機信息網站,形成了市、區、鄉鎮及協會組成的四級農機信息網絡,實現信息共享與互動,廣泛宣傳農機展會。武漢農機信息網站是全國農機行業中建站最早的網站之一,每年發布各類農機化信息達20000多條,各類展會信息也在網站上發布、宣傳,在全國同行業中有較大地影響和知名度,打造了信息農機和數字農機的品牌,被評為全國農機信息先進單位。
三、收獲及啟示
一是兩地農機人思想解放,觀念更新,不畏困難,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在工作中敢想敢為,卓有建樹,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二是武漢的展會運作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即依托專業農機展覽公司,做到職能分工清晰,運作卓有成效,農機部門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參與到展會經濟之中,一年全力打造一次農機展覽會,讓各種政策、資源、人氣、信息等發揮了很好的輿論作用、政策作用和效率作用。
三是兩地農機化網絡平臺的構建,對于農機化的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必將成為農機化發展的又一引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宣傳展會,促進我市展會經濟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四是兩地充分運用農機購機補貼政策與展會經濟進一步有機結合,是一定時期內農機化事業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五是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各方面的支持,關乎農機展會經濟工作的成敗。
四、我市展會經濟應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我市展會經濟目前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我市也同全國一樣,展會經濟過小過弱,沒有形成品牌。為此,必須做到:一是做好做大展會經濟品牌,通過品牌匯聚全國各地的名優農機產品,為濰坊農機企業、經銷商提供良好的信息、技術交流平臺;為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農戶以及畜牧大戶提供優質的產品;二是學習外地展會經濟豐富的辦會經驗。通過外地的先進經驗全方位的學習和借鑒,找到我們辦展會經驗之不足,鍛煉人才和隊伍,為展會經濟打造品牌,奠定良好基礎;三是加大招展招商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與全國農機企業、農機流通組織、全國各地農機管理部門、農機經銷商的交流與合作,為發展濰坊農機化事業開拓廣闊而又美好的前景;四建議借鑒武漢、南京農機展會運作模式和運作方法,從購機補貼資金中拿出專用資金,對濰坊轄區內的農民在展會上購置目錄內的農業機械進行現場直補,以此來吸引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民的參展和參觀積極性;五是充分調動各縣市區農機部門的積極性,利用有效資源加大招展力度;六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濰坊、展示濰坊,維護濰坊的良好形象,來增加人氣、提高品位,創新品牌,以促進農機展會辦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