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華誕來臨,每一位中國會展工作者都為之興奮與自豪。當今的中國會展業已經是全世界會展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中國會展業借助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當我們熱烈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的時候,自然要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本篇就以六十年來中國會展業發展過程中的六件大事,串聯起這不平凡的歷程。
一、1952年5月中國貿促會成立,中國展覽活動有了實施部門。
譬如, 1949年11月中央軍委在北京故宮午門上舉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績展覽會”。195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市中心人民公園舉辦了三反、五反、鎮反運動宣傳圖片展覽會。
1952年2月,新中國政務院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訪問蘇聯。蘇方提出在中國展示蘇聯的建設成就。同年,民主德國政府也提出在北京舉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工業展覽會”。為此,國務院成立了由對外貿易部、重工業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組成的“國外來華經濟委員會”進行籌備組織工作。
最早的出國展是1951年3月中國政府組團參加的民主德國萊比錫博覽會。同年5月又組團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布拉格博覽會。這兩個項目都是經過周恩來總理兼外長批準,由外貿部具體組織實施。
正是在上述展覽工作基礎上,加之我國對外交往的需要,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貿促會)于1952年5月成立。從此中國的展覽活動就有了組織和實施的部門。而其后上述的“國外來華經濟委員會”人員和外貿部組織出展的人員陸續并入中國貿促會的來展部和出展部。
歷經五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貿促會現已擁有由總會、各地方分會、各行業分會組成的完整組織體系及其掌控的一批會展項目;擁有大型展覽中心、綜合性展覽集團和會展配套服務企業;擁有一批加入UFI的品牌展會;擁有國際性、專業性、權威性很高的“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成為中國會展業的重要力量。
二、1955年10月舉辦蘇聯建設成就展覽會,全國建設四大展館。
正是為舉辦上述的“蘇聯展覽會”, 國家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建設“蘇聯展覽館”。這是我國正式興建的專門為展覽活動而設計的大型建筑物,在當時具有很高的水平。
1954年10月在北京新落成的蘇聯展覽館,舉辦了“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1955年4月和1956年10月,又相繼舉辦了“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覽會”和“日本商品展覽會”。1955年5月在此還舉辦了“匈牙利紡織試驗儀器展覽會”。這是新中國接待的第一個專業展。1958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蘇聯展覽館更名為北京展覽館。現在的北京展覽館經過不斷改造與擴建,成為北京市舉辦大型政府主導型展會的主要場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展覽會到六十周年展覽會都在此舉辦。此外,八十年代的一批專業展覽會和各種成就展、匯報展等也大都在此。
同樣,上海的原“中蘇友好大廈”(展覽館)現為上海展覽中心,也一直是上海主要展覽場地和上海市“兩會”的會址。
廣州的“中蘇友好大廈”(展覽館)在1955年舉辦“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后,還曾是1957年的首屆和二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會址。1974年在此基礎上擴建廣交會流花展館。
武漢的“中蘇友好宮”(展覽館)也在1955年舉辦了“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并在后來改為“武漢展覽館”。1995年后在此重新建起“武漢國際展覽中心”。
三、1957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正式開辦。
1955年在廣州先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組織了向港澳出口的產品展覽會。進而195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由外貿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注:當時還沒有稱為“出口交易會”)。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在廣州正式設立。其后于同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才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正式創辦起來。
首屆廣交會的展館面積
1958年,廣交會從原中蘇友好大廈移至僑光路展場舉辦。文革期間廣交會雖屢受干擾,但并沒有中斷,使之繼續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窗口和中國對外聯絡的重要渠道。
1974年“廣交會”選址流花展館。到2008年為止,已有數不清的中國企業從這里走向全球市場。流花展館成為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邁進市場經濟時代的最佳見證人。
2007年4月第101屆起,廣交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2008年春,10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琶洲展館、流花路展館各分兩期舉行。2008年4月,第10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整體搬遷到琶洲,并變為一屆三期的模式。
廣交會至今已經走過52個年頭,舉辦了一百多屆,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展”,在全世界也享有了不起的聲譽。盡管受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廣交會出口成交遇到一些增長方面的困難,但是廣交會還是千方百計迎難而上,努力做好進口展和國內采購工作,依然保持了旺盛的活力。
四、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會議提出了會展經濟概念。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國展覽會的數量有了較大的增長。特別是大量政府主導型展會的出現,加快了展覽業的形成和發展。于是“會展經濟”一詞就應運而生了。
據大連會展辦介紹,1996年時任大連市長的薄熙來在談到大連要多辦展覽會并準備建設展覽館的時候,曾經提到過“展覽經濟”等詞語。后有資料表明,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在浙江臺州舉辦研討會(當時臺州路橋舉辦商品展銷會并準備建設商品批發市場),副所長任興洲女士正式提出了“會展經濟”的概念。其后,湖北大學旅游學院院長
提出會展經濟概念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此,在會展經濟的范疇里,就有了會展產業、會展行業、會展企業等一系列的提法。中國會展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并越來越顯示出重要作用。
五、2002年國家統計局在國民經濟分類表中設立會展服務行業。
從2002年起,國家統計局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表》商業服務業大類中,增加了“會議及展覽服務業”這一小類,其行業編碼為L7491。這表明國家開始正式承認會展產業的存在。實際上此前不久的2001年11月,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附件九“當中,已經把會展業作為服務業承諾對外全面開放了。
有了會展行業的正式編碼,會展經濟就進一步從學者和會展從業者的宣傳中進入了國家認可的整個國民經濟的分類范圍。這對于中國會展經濟的發展就有某種里程碑的意義。
六、2006年2月經國家批準,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成立并工作。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英文名稱:China Convention & Event Society ,縮寫CCES,是經國務院領導批準,在民政部注冊的全國性會展經濟社團組織。
成立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是為了進一步研究會展經濟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促進我國會展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大家知道,國家對成立社團組織特別是全國性組織一直持慎重態度。所以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成立表明國家對于會展經濟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特別是在當前全國性的會展行業協會遲遲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成立起到了促進行業發展的作用。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現有近400名會員,遍及全國各主要會展城市,下設16個專業工作委員會。近四年來,研究會的工作內容豐富,取得成績顯著,得到了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