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高交會、中小企業博覽會、香港潮流商品展覽會、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內銷博覽會……今年以來,金融危機似乎并未影響珠三角的會展熱,名目繁多的展覽會一個火似一個。
有專家指出,廣東目前已形成以廣州、深圳、東莞為中軸包括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汕頭在內的會展經濟帶。由于珠三角各城市在產業定位上有較大的同質性,隨著各城市會展場館的投入使用和發展會展業力度的不斷加大,珠三角會展業面臨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惠州:明年將舉辦25場展會
歷經兩年零五個月的建設,惠州城建史上最大的公共建筑之一——惠州會展中心日前順利落成。同時為期5天的惠州外經貿產品展銷會順利舉行。據統計,此次展銷會共為惠州市外經貿企業帶來了493億元的貿易大單。
據了解,本次展銷會參展的均是“名、優、特、新”產品。開幕式當日,深圳天音通信發展有限公司與三星(惠州)有限公司簽訂了金額達60億元的大單。據統計,這次展銷會最暢銷的電子類產品,共收獲訂單達247億元。
據惠州市外經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銷會展位多、品種豐富,展銷區面積達2.5萬多平方米,按8個行業設展區,共設展位1029個。參展外經貿企業469家,產品包括電子、化工、機電、日用品、紡織服裝、燈飾、家具、藥品等15大類近萬個品種。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北京、上海、深圳等30多個國內城市的大型采購企業100家,中小型企業7000多家,采購商近2萬人參加。
據悉,這次竣工投入使用的會展中心集展覽、會議、信息交流等為一體,總投資7.95億元,總建筑面積62968平方米。這么大的一個場館如何保證它的正常運作?會展中心的經營管理者——惠州市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總裁朱偉思介紹,將承辦各類政府主導的貿易型展會;主辦各種市場主導型的消費類展銷活動,比如房展、車展等;另外,還將聯合省內外展覽公司合作舉辦各類綜合、專業展會。據悉,這次展銷會結束后,至年底還將舉辦車展、精品服裝展等3場展會。2010年計劃舉辦電子信息、鞋業等25場展會,其中,大型展會有3場。
會展中心發展分兩個階段:2010~2015年是品牌培育期,2015~2020年為整合提高期?;葜菔形N?、宣傳部部長黃雁行表示,惠州會展中心將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扶持、行業參與、社會共贏”的原則進行運作,把惠州會展業打造成在珠三角較有影響力并實現與國際接軌。
東莞:各鎮都有會展經濟
11月25日,首屆中國(塘廈)國際高爾夫運動用品博覽會甫一亮相,就吸引了200多家高爾夫相關企業從廣州、深圳、廈門等地趕來。在這些企業眼里,作為舉辦地的塘廈不再是一個行政級別上的小鎮,而是一個高爾夫行業充滿商機的大舞臺。借助這個平臺,企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新款產品,也可以找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伙伴。
高博會只是東莞會展經濟中的一員新兵,塘廈鎮依托本鎮特色產業發展專業展會的做法,也是近年來東莞會展經濟的一個新趨勢。
與廣州、深圳兩市會展業集中在城區舉行不同,東莞選擇了鎮區作為會展業長袖善舞的主要平臺。在該市2009年的數十個大型展會中,位于市區的東莞國際會展中心只承辦了其中的18個,大部分專業展會是在鎮里舉行。一個個依托鎮區產業集群培育出來的專業展會,成為當地會展經濟舞臺上的“當家花旦”。
以塘廈鎮為例,該鎮的高爾夫產業頗具特色。世界第一大高爾夫球會——觀瀾湖高爾夫球會的東莞部分就位于塘廈鎮平山村及大坪村南面,這種龍頭效應使得一大批高爾夫運動配套企業扎堆在此,形成了集高爾夫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展銷、交易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11月26日上午,另一場大型展會——中國(長安)國際機械五金模具展舉行。300多家機械五金生產企業齊聚長安鎮眾源城-中國飾品交易中心,在1萬多平方米的展區內展示自己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同時,也利用這一商貿平臺積極尋找采購商和經銷商。吸引他們前來淘金的原因在于長安鎮是華南地區重要的機械五金模具生產中心和流通中心。
除此以外,在厚街鎮舉行的名家具展、在虎門鎮舉行的服裝交易會、在常平鎮舉行的大京九農產品交易會、在橫瀝鎮舉行的機械展,則進一步詮釋了東莞會展經濟中的這股“鎮區力量”。業內人士指出,東莞展會經濟之所以呈現這種“鎮強市弱”的格局,一方面與各鎮興建了規模不等的展館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東莞的鎮形成了實力不俗的特色產業群,也集聚了大量的企業,這些都是展會舉辦者心目中珍貴的賣家和買家資源,也更愿意將展會辦在與生產基地零距離的鎮里。
中山:會展躍升“后起之秀”
中山近年來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國內、國際性的展覽會,被稱為廣東會展業的“后起之秀”。據統計,每年在中山舉辦的大小展會多達數十場,包括“游博會”、“服博會”、“燈博會”、“食洽會”、“電展會”等國際性展會。會展業對中山產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
1999年,古鎮首屆“國際燈博會”成功舉辦,加速了中山打造“燈都”的進程,專業鎮辦專業展的成功模式激起了中山其他專業鎮辦展的信心。2000年10月,首屆休閑服裝博覽會在沙溪舉辦;2001年,首屆中山國際電展會、首屆中國(中山)國際電子信息產品與技術展覽會在火炬開發區舉行;2004年,首屆中國(中山小欖)輕工產品博覽會在小欖舉行;2005年,首屆食洽會在黃圃舉行等。
從中山已經成功舉辦的“服博會”、“燈博會”以及“食洽會”等展會可以發現,會展經濟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參展商訂單數的增加。通過舉辦展會,古鎮、沙溪、黃圃等鎮區的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其迅速的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層次不斷得到提高,而許多暢銷國內外的品牌,也在這些展會上誕生。如“游博會”,直接推動了“中國游戲游藝產業基地”正式落戶港口鎮。
中山會展業的專業人士說:“目前中山會展辦得好的幾個鎮區,如火炬開發區、小欖、古鎮、黃圃等,都是圍繞該鎮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產業展開,這些實力強勁的產業正是中山會展業得以迅猛發展的動力。服博會和沙溪休閑服裝產業,燈博會和古鎮燈飾產業,都是會展與特色經濟良性互動的最佳詮釋。”
雖然中山會展經濟成為廣東省會展經濟的后起之秀,但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山的會展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展會多而散缺乏號召力,會展業品牌效應存在不足;二是本地企業參展意識還不強。三是專業人才匱乏。
佛山:陶瓷業“民退國進”
作為國內重要的陶瓷展覽盛會,佛山陶瓷交易會已舉辦13屆,過去一直以民企、外企主辦為主,自今年10月份開始,又重新由當地政府牽頭主辦,這一“民退國進”的舉措,讓佛山陶瓷展覽重回2002年初辦時的繁榮局面。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陶瓷展覽不僅由政府主導,還重新調整了展覽名稱,改為2009首屆中國(佛山)陶瓷節,陶瓷節包含了原來陶瓷展覽的內容在內,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2009首屆中國(佛山)陶瓷節期間共吸引55萬人次入場觀眾,國內外1400多家企業參展,來自50多個國家的外商達3萬多人,合同意向成交額近25億元。與陶瓷節同時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交易會暨第六屆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工業展覽會,于10月底在佛山南莊鎮華夏陶瓷博覽城與佛山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圓滿閉幕。佛山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展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展會期間共吸引人流量約5萬人次,外商6000多人,參展商數量近200家,展會現場成交額約1.5億元。外商以東南亞、南美國家居多,還有意大利、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等國家。國內采購商人數也呈上升趨勢。展商對展會的配套能力及服務較滿意,未到展會結束時已有78%的展商踴躍預定下一屆參展攤位。
佛山陶瓷業界資深人士張永農介紹,佛山已舉辦13屆陶交會,但沒有一次趕得上2002年秋季舉辦的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博覽會。那次陶博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政府主導。他認為,政府統籌陶瓷節,應該是個良好的開端。
佛山市禪城區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坦言,佛山陶交會曾交給國際化的德國展覽公司承辦,依然不盡如人意。以往各賣場過于市場化的運作反而讓陶交會顯得混亂,出現了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他認為,“政府出面很有必要,我們要扮演統籌和協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