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8年前,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創辦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以下簡稱“人才大會”)在南京首秀,之后轉沈陽,在2002年至2006年的6年時間內,這個開創了我國國際人才交流的平臺先后兩易其手,竟然成了展會市場的燙手山芋。人才大會何去何從?成為當時舉辦單位非常棘手的問題。
然而,機遇,總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正急于尋找國際人才交流的突破口。
“深圳爭取辦會,是因為深圳人事部門的主管領導王敏局長看到了人才交流大會里面蘊藏的資源!”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明對記者介紹道。好事多磨,深圳“撿到了”這個“寶”:國家外國專家局同意給深圳3年試辦期。“第二年,其實國家外專局就決定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永久落戶深圳!”李明依然掩飾不住當時的興奮。
今天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已成為深圳市繼高交會、文博會之后的第三張城市會展名片,展會的“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市場化”目標正在成為現實,我國跨國人才交流第一平臺、也是我國僅有的國家級高端人才智力平臺閃耀深圳。
閃耀的光環
今年8月27日下午,國家外國專家局與深圳市政府正式簽署協議: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長期落戶深圳!11月8日,2009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圓滿落幕。“融全球智力,促共同發展”的主題讓展商真正感受到了參與人才盛宴的收獲。香港參展商更是感慨“兩天走遍全國”!不用花費很多時間一個省一個省去展示、說明、推介自己的項目了,按香港金融學院負責人的話說,就是“一次搞掂”!
在今年的大會上,40個國家和地區的1050個專家組織、培訓機構、專業協會、科研機構、人才中介等展示了自己的項目。國內人力資源、引智系統4300多家機構和單位參會。5000多個高新技術項目、培訓項目、技術攻關項目和引智成果參展。大會期間還舉辦了50多場簽約、推介活動,召開了12個專題洽談會和業務會議,簽署中外人才交流合作協議17份,入場參觀洽談人數達8萬人次,接收高級人才資料2萬余份。“展會如此成功,這意味著深圳已成功構建了國家級、大規模的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人才智力交流中心!”來自業內的資深專家這樣評價道。
挑起歷史使命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是深圳市人事行政管理和執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政府部門。一個會展業的“外行”,是如何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把一個“燙手山芋”孵化成一個“金餑餑”?記者采訪了李明。
就像前面提到的,市人事局(機構合并前)局長王敏曾擔任過高交會的總指揮,對會展業拉動經濟和產業有深刻的認識,“經過局里仔細調研,我們向國家外國專家局爭取將這個會移到深圳來舉辦。國家外專局在深圳的決心和信心感動下,同意在深圳試辦三屆。不行,就拿回去”。李明回憶道。
這個“橘生淮南”的展會在深圳會不會再次“曇花一現”?眾所周知,深圳有全國最大也是最火的人才交流市場,深圳引進的外國專家學者數目也在五位數量級,深圳的大型企業像華為、中興的事業也在世界各地拓疆擴域,與世界各地的學術交流、高端培訓也是常年急需解決的瓶頸。“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先行一步的深圳一定要承擔起再次創業、敢為人先的歷史使命”。深圳相中“人才交流大會”不僅僅是把它辦成一個大型展會,“我們更看重其實是里面的資源。”李明向記者介紹,國家外國專家局掌握有國內外培訓機構資質審查、外派專家、引進智力等獨一無二的審批權限,而深圳正步入改革開放創新時代,必須在人才智力的引進和輸出有一個順暢和高檔次的平臺,才能推進深圳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深圳才能更保發展優勢,“國家資源”的強大吸引力推動著承辦單位的使命感,“外行”擠進了會展業。
做市場化文章
2007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移師深圳,組委會充分利用深圳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高科技發展的產業優勢、高層次人才集中的集聚優勢,使人才大會一開始就體現了國際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特點。李明介紹道:“人才交流大會性質很特殊,因為它既是一個展會,也是我國惟一一個集人才、智力、項目、資金、技術和管理于一體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平臺,更是我國外國專家局的工作平臺,是國內外人才交流、培訓、智力引進等項必須通過的橋梁”。
據介紹,每年國家引智規劃、拓展,境外專家組織會議、培訓機構年審等項目,以及我國專家出國培訓,國外培訓機構進來拓展業務,都要通過人才大會這個國家級的工作平臺來完成。“這就是人才大會的‘國際化’特性。”李明說。
同時,人才大會在辦展方式上也全面實現“市場化”。據了解,這個會展業的“外行”完全在做著行家里手的工作,如高級人才招聘會交由深圳西部人力市場運作,組委會未投入經費;大會接待工作,除重要貴賓外,其余參會代表按國際會展慣例自行解決。組委會將有限的資金全部投入到充實展會內容上去,花大力氣搭建橋梁,吸引國內外項目資源。
記者了解到,這個有序、專業、規模宏大的展會,竟沒有設專職組委會辦公室,其運作人員均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兼職。李明表示,人才大會雖然也是政府主辦,但與深圳市其他政府主導型展會不同,人才大會的組織工作已經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日常工作相結合。
今年是人才交流大會落地深圳第三年,展會已是碩果累累。香港參展機構從當初的的20多家,發展到目前的100多家。如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總商會、香港中華總商會等機構以及高等院校、中介組織都通過人才大會的渠道與全國各省市建立了合作關系。
香港是成熟的市場,為何青睞人才大會?“就因為我們的‘高端化’和‘專業化’。另外,展會抓住了人才展與其他展會不同的核心因素,那就是項目!人才是跟著項目走的。3年來,我們把國內外的高端項目盡可能地集中到這個平臺上來。”李明表示,前兩屆是統一發文邀請參會,現在國內外機構都是提前預訂展位,而且還要特裝,以展示形象和實力。
展望未來
“現在世界各國都重視這一點,21世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深圳市外國專家局局長吳邑文介紹道,人才、智力、項目、技術和管理,無一不是目前全球經濟轉型中被寄予厚望的無形資源。在剛剛經歷過金融危機洗禮的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更加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越來越多地集中到以人才為核心的無形資源。深圳人才大會三屆跨越式發展,成就了今天的金字招牌。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什么?李明坦言:“我們將潛心經營,打造‘中國人才智力第一會’,并建立國內最大的人才智力交易市場。”
那么將人才大會打造成全國智力集散地還需要什么條件?李明說:“展會的生命力很重要,但只要抓住供需雙方,抓住項目,人才展就能越做越大。”他表示,盡管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今后展會本身的發展也急需專業人才,人才大會本身還需要招賢納士。同時,在根基扎牢之后,還可能到全國其他城市舉辦分會。
隨著深圳市產業的轉型和國家人才戰略的發展,沒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水準,通曉國際市場規律、把握世界發展脈搏的高端國際人才,深圳市的高新技術產業、跨國企業和走出去戰略,將會卡在人才難以為繼的瓶頸上。因此,展會定位為“立足深圳,面向世界,輻射港澳,服務全國”是恰當的,李明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