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0年世博會,人們還有更多期待——它應該不僅僅是一次視覺盛宴,還是啟迪國人智慧的一次“頭腦風暴”,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發展的助推器。
走進丹麥館小美人魚銅像,用足尖感觸來自哥本哈根的清澈海水;欣賞英國館炫目飛動的觸角;或者到比利時館享受巧克力美味,同時參觀一場頂級鉆石展;再到墨西哥館地下探尋瑪雅文明的瑰寶,然后去俄羅斯館童話世界去放松一下……
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愛好人文歷史想博聞天下,或者想了解全球新技術,抑或是體驗視覺沖擊、尋找藝術靈感,或者純粹就是為了吃喝玩樂,2010年的5月至10月的半年時間里,上海世博會都會讓你興奮不已。
不過對于2010年世博會,人們還有更多期待——它應該不僅僅是一次視覺盛宴,還是啟迪國人智慧的一次“頭腦風暴”,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發展的助推器。
世博不能只算經濟賬
據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陳信康提供的數據,2010年上海世博會,僅用于園區內建設的資金就達到486億元,包括園區的動拆遷以及整治、主體工程建設項目和會展運營等三方面的投入。這還不包括上海市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譬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和市區環境治理等方面的費用。
直接的經濟效益產出是多少呢?陳信康和他的同事們參照北京奧運會經濟效應計算方法,即參照國際組織推薦的旅游衛星賬戶的計算框架,將7000萬參觀者的吃、住、行等支出進行計算。結果顯示,2010年上海世博會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將達到794.77億人民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3.49倍。
不過,還不能簡單算經濟賬。國際展覽局規定,世博會必須不以盈利為目標,上海世博局也早已確定了“收支基本平衡”的財務計劃。世博會對于上海乃至中國的發展有更深層次的意義,而且是難以量化的。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執行主任萬季飛說,世博會的舉辦,將對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有巨大推動作用。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國人總是抱怨,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世界,而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少得可憐。而世博會的舉辦,將使全球諸多媒體聚焦中國,讓更多人了解中國。
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旅行出版商Lonely Planet,已經把上海世博會列入2010年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其他入選項目包括2010年2月的溫哥華冬奧會和6月的南非世界杯等。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11月的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所說,這次世博會既屬于上海市,更屬于全中國、全世界。
截至2009年9月23日,確認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達到242個,超過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創出的155個參展方的歷史之最。參展方確認的過程中,全球經濟正遭受著金融危機。不過,深受危機影響的美國、冰島等國家,并沒有因此而缺席。
提供可持續發展經驗
冰島駐華大使兼冰島2010年上海世博會政府總代表貢納爾.斯諾里.貢納爾松,2009年9月說:“如果說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代表了全球經濟大蕭條的結束,那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可能代表世界經濟的新開始。”
就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言,剛剛過去的2009年,中國經濟的率先恢復,給世界經濟走出低谷帶來信心。但憂心忡忡的中國經濟學家們擔憂,靠信貸刺激恢復的中國經濟究竟能夠持續多久。毫無疑問,2010年世博會所帶來的7000萬游客,或將成為提振經濟的火車頭。
在陳信康看來,上海作為主辦城市,世博會效應無論從短期和長期來看,都非常巨大。上海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十字路口,世博會的籌辦,將為上海乃至長三角的酒店、會展業等關聯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世博會上展出的新技術,在規模化產業化之后,也將推動上海的產業升級。
人均GDP率先超過1萬美元的上海,正面臨勞動力、土地、能源等發展瓶頸,未來的持續快速發展,增長模式急需轉變。對于新的發展模式而言,技術創新、和諧發展是核心關鍵詞。
這些問題,不僅是上海急需破解的難題,更是整個中國都需面對的課題。
而在2010年的世博會上,可資借鑒的經驗很多:德國館中,融居住、工作、文化等生活空間為一體的“海港新城”;46%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巴西經驗;用于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日本新技術,等等。
對于世博會新技術的學習和未來科技轉化,上海已在著手規劃。下一個10年,依賴科技創新、和諧發展,中國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可能將從2010年世博會起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