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是為參展企業、采購商和市場服務的,不是為出席開幕式的領導服務的。”日前,在2010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年會暨北京會展國際論壇(以下簡稱年會)上,中國貿促會原會長俞曉松如是說。
此次年會公布,截至2009年底,我國擁有展館199個,室內展覽總面積565萬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覽面積,我國的展覽總面積已達到874萬平方米。其中一線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分別有展館15個和12個。盡管如此,目前我國展館分布仍不均衡,運營不健康。
根據上述數字不難看出,我國的展館建設速度非??臁?陀^地說,總的展覽規模早已超過德國,居全球前列。盡管近年來,業界人士對展館建設過剩提出過質疑,但由于缺少國家層面的監管,重復建館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
對此,俞曉松指出,發展會展經濟沒必要每個城市都建高檔展館,尤其是很多展館投入巨資,但建成后只是好看但并不適用。
不可否認,各地政府的攀比是展館建設過剩的主要禍源。與此同時,每年舉辦會展活動的數量也成為各城市間的“競賽”游戲。比拼數量“大”作文章
俞曉松指出,很多地方政府發展會展經濟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下達任務指標。通常是在展會開幕式上,邀請離退休部級領導出席,場面搞得看似很熱鬧,但這恰恰是政府職能的嚴重錯位。搞好會展經濟,政府不能缺少實際的干預能力,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避免形式化。
在此次年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會展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過聚榮介紹《中國會展經濟藍皮書2010》時說,2009年全國舉辦展會4603個,但這個數字不包括一些省市在體育中心、圖書館以及小型場所舉辦的相關活動。需要提出的是,京滬穗舉辦的展會仍是數量和質量的保證。
的確如此,如果按照地方政府統計的展會數量,恐怕要超過上面的數字。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我國會展業發展速度的加快,一些城市的辦展數量年年遞增。
換句話說,中國會展業的發展似乎非常樂觀。但除了展會數量的優勢外,我國的展會距離品牌化和國際化仍有一段路要走。
據《中國會展經濟藍皮書2010》的統計顯示,2009年,以擁有大型展館的京滬穗一線會展城市為例,整體水平還達不到國際化的需要,展會規模與大型展會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
博鰲亞洲論壇高級總監姚望認為,目前,我國不缺少大型展館設施,缺少的是大型會展項目。
“被”夸大的會展經濟
如今,在會展業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在一個城市開一次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錢。”多年前,德國某知名會展公司總裁這句不經意間的一個比喻,竟成了中國諸多城市發展會展經濟最正當的理由。
或許,這位德國總裁想不到,他的一句“名言”,竟在中國會展業引起如此大的效應。尤其是,時下有一些“專家”、“學者”把現在的會展活動稱做會展經濟。其理由是,任何一個會展項目,都會帶來一些經濟發展的效應,能為舉辦地的經濟發展注入相當的活力。
會展經濟被稱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于是,會展拉動效益說認為,會展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系數高達1∶9。也就是說,如果會展直接收入是1元,那么住宿、餐飲、運輸、通信、旅游、貿易等相關收入就是9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目前,又有專家學者在質疑這一說法。有學者認為,被帶動的相關收入的9,事實上是包括在1里面的,因此,1∶9的說法不成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主席朱振中的發言贏得了很多掌聲。朱振中指出,現在到處都是“中心區”、“示范區”、“宜居區”、“中央商務區”、“國際會展區”、“金融服務區”、“生態旅游區”、“休閑度假區”、“歐陸風情區”,一個比一個好聽;一些“重點”工程,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原本好好的建筑也統統拆了推倒重來或新建,反反復復折騰,成了既浪費資金又影響群眾工作和生活的“擾民工程”。
還原會展經濟真面目近10年來,隨著我國會展經濟的快速發展,業內人士一再強調,會展經濟被放大的現象,為會展業營造了一個假象。在此次年會上,俞曉松再次指出,目前,我國會展業面臨著如何健康有序發展的問題。他認為,地方政府發展會展經濟不要求大,要求精,提升服務質量,這樣參展企業才能有生意做。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高調發展會展經濟,表面上風生水起,事實上,政府埋單的現象普遍存在。
于是,今年年初,廣東中山市委書記陳根楷指出,中山會展業要探索市場化、規?;?、專業化之路,會展經濟應提升到“賺錢”的高度。他強調,要提高會展場館的利用率,避免會展場館變成“太空館”。
陳根楷認為,中山市更應該思考的是,在辦好當前各種常規的展會之外,要發散思維,多引進專業機構,毫不猶豫地走市場化的道路。
姚望指出,會展產業文化含量很高,尤其是國際級會展活動,要體現文化內涵,這才是最重要的。從目前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應該快速提升會展的文化內涵。要高度重視高科技運用于會展業。
俞曉松呼吁,我國要盡快成立國家級會展業行業協會,協調全國會展活動的舉辦周期。他建議會展業內人士都去參觀上海世博會,多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