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展”成本地客商眼中“香餑餑”,大型展覽頻頻上演“忍痛割愛”
眼下,又到了展覽扎堆舉辦的黃金季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曾經和北京、上海、廣州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展覽中心。然而,現在的武漢已經淪為二線會展城市。
今年底,可供展覽面積達20萬平米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即將完工,醞釀了6年的武漢會展行業協會今年終于掛牌,這些利好消息將給武漢會展業帶來新的春天嗎?
武漢客商追捧“外地展”
“我們會參加武漢一年一度的食博會,但參展的重點主要還是外地。”5月12日,湖北一家蛋制品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每年最為重視的展覽仍然是成都糖酒交易會和廣交會,最近兩年,還開始“試水”聲名鵲起的中國東盟博覽會。
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武漢的食博會也辦得不錯,但就是有點“小打小鬧”的感覺,難以沖擊全國市場,“總感覺多年來武漢本地展覽一直長不大。”
“長不大”是有一些客觀原因的。5月12日,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副總經理余征業表示,目前,武漢絕大多數重要展覽都在武展舉辦,比如機博會、中博會、食品展、汽車展、房交會等等。
余透露:但是,這其中的一些大型專業性展覽對展位面積要求是相當高的,低于6萬平米的展位面積就沒法很好施展拳腳,而武展的展覽面積滿打滿算也只有4萬平方米。
頻頻上演“忍痛割愛”
“去年的國際汽車展,就因為展位不夠,寶馬等一批大牌都被我們拒絕了。”11日舉行的武漢國際車展新聞發布會上,提起武展的場地限制問題,主辦方一臉無奈的表情,“這種情況年年都有,今年的展位也快沒了,到時候難免又要‘得罪’一批客戶”。
“忍痛割愛”是心頭之痛,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像一些機械展、汽車展、醫療器械展等專業性展覽,每次都要絞盡腦汁想辦法,力圖擠出更多一點的展位。
5月12日,車展主辦方表示,對于很多專業類大型展覽而言,在武展辦有點勉為其難,超過2000個展位的布展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