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國際化進程。隨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上海將以此為契機發展成為亞洲地區的國際化展覽中心,會展經濟也開始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因此,培養會展人才已成為我國會展行業發展最緊迫的任務之一。為了打破傳統院校會展教育定位不清、中低層次人才堆積的局面,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自成立之初就把會展管理專業作為六大方向之一,通過借鑒英國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引進優質國際教育資源,為中國及全世界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會展核心人才,為會展業國際化發展儲備人才,極大地保障學生未來良好的事業前景。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通過高考計劃內及自主招生兩種招生方式,使更多的學生可以接受國際化教育。
“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英式教育,我放棄了澳洲的學習”
為了讓中國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有機會開拓自己的國際視野,接受英國高水平的國際化教育,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強調實用、創新、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模式。9所英國大學的外籍專家教授組成的一流師資隊伍,全英文小班授課,獨立的質量保障機制,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保證。
2010年4月,經過世博會英國館的層層考核,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的28名優秀學生過關斬將,獲得了世博會英國館館內志愿者的身份。來自大二會展專業的張志逸同學以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英語表達能力在英國館志愿者選拔測試中脫穎而出。當問及到為何放棄澳洲的學習而通過中英國際學院自主招生考試進入中英國際學院時,張志逸感慨頗深:“全外教的教學模式吸引我來到了這里。在國內,可以接受到國際化的教育讓我倍感興奮。我的個性開朗、外向,喜歡主動和外教交流。從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畢業,到對應的英國大學就讀,對我今后找工作非常有利。如今,越來越多的“海歸”、“海帶”使國內競爭激烈,而中英國際學院這方面的優勢勢必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語言背景和文化感受。在中英國際學院的會展專業課上,大量英文材料的研讀、會展活動的成功策劃、演講能力的提高都讓我變得更加自信。”
我的時間我做主,學做獨立學習者
比起中國的傳統教育,英國大學在授課時間上相對較少。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自己的學習方式上更加獨立自主,才能順利的獲取學位。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做獨立的學習者。從這個角度講,學生不僅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習者,還要發展獨立的個性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上海世博會上,中英國際學院的大二會展專業的張莉麥同學有幸被選為世博會開幕式迎賓禮儀。“能被選為志愿者,源于這與我的專業非常切合——會展管理”,張莉麥說,“兩年的大學生活讓我的獨立性增強了。在學術學習上,與普通大學不同的是,我們的學術論文的寫作要求非常高。要按時完成高質量的論文,我就必須學會自我規劃、時間管理,認真深刻地去分析題目及相關的所有知識點,真正的掌握知識而非死記硬背;在各項技能的培養上,作為班級的團支部書記、會展專業負責人,我的組織管理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我懂得了團隊的分工和溝通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而不是局限于一個領域的個體。只有這樣,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我才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職場競爭中,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英國的高等教育除了注重學術理論,同樣注重實踐培養。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中英國際學院把建立和培養職業發展意識、提高職業規劃的意識和能力、開發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道德規范、 建立和提供實踐平臺及良好發展機會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現其國際化教育經歷的優勢、更快地適應國際化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
卓秋君,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06級通過學院自主招生考試入校學生,現就讀于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會展專業。當問及是什么原因為女兒選擇中英學院時,卓秋君的母親謝希玲女士首先對中英學院表示衷心地感謝。“做出這樣的選擇,是中英學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及‘以能力培養為重’的教學理念吸引了我。這種“學習——實踐——更努力學習”的良性循環使孩子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都有所提高。其次,學校能不斷主動地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我的女兒曾被推薦到英國渣打銀行上海分行和英國勵展集團公司上海分公司見習。實踐能力的增強讓孩子進一步認識到自身的社會價值,更加自信和坦然面對周圍的一切,心智模式和心態的改變是她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