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世界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會展業正迎來“井噴”般的快速發展。北京市商務委8月16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本市八大主要會議中心及展覽場所幾乎“終日無休”,八家場館共辦展213場,展覽密集程度超過日均一場。而其中四成都是展位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覽。
北京異軍突起的會展業迅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2010年公布的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最新排名中,北京是中國惟一入選前10名的城市。
“本市會展業高端化、品牌化、專業化的特點正日趨明顯。”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10年北京國際汽車展上,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2100家車企參展,參展規模、參展廠商以及參展車輛數量刷新近年來各大車展紀錄。專業人士表示,在各種行業展會上,該行業頂級巨頭及“重量級”廠商的參與程度正是衡量展會權威性的重要標準。目前,北京國際汽車展已與底特律、法蘭克福、日內瓦、東京汽車展這四大“老牌”展會一同位居世界五大汽車展。
數據顯示,在今年各類會展中,國際化大型展覽呈增長之勢。今年1至7月國際化大型會展在京共舉辦51場,比去年同期猛增41.7%。會展業專家認為,國際化大型展會爭相“落戶”北京,將進一步提高本市會展業品牌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本市已有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等21個展會通過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占全國總數的1/4以上。
會展業“城市面包”帶動效應漸顯
面包之于歐洲人,不可一日無之。歐洲人將會展業贊譽為“城市面包”,可見它在老外眼里是多么舉足輕重。在國際會展業“十強”城市中,北京成為惟一入選的中國內地城市。
盛夏,北京,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當今世界頂級心腦血管專家匯聚一堂。近500位國際演講者輪番亮相。在學者們的激烈交鋒中,最新的研究課題和前沿技術不斷迸發出火花。這次盛況來自于前不久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落下帷幕的世界心臟病學大會——1.8萬人的參會人數、260場主題會議、502個口頭報告的會議規模,創下了迄今為止亞洲地區學術會議之最。
“截至目前,這是我國承接的最大規模世界學術會議,但在未來,這樣規模的會議展覽將會越來越多,成為常態。”國家會議中心一位市場總監告訴記者。
事實證明,這位市場總監的自信并非盲目樂觀。
來自國家會議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自2009年11月開業至今,在9個多月的時間內,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特大型會議中心,國家會議中心已經成功接待了600多個會議、活動和46個展覽。其中,超過1000人的大型國際會議達到了會議總數量的12%。
本市單體面積最大的展館——位于順義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今年上半年同樣對各類展會應接不暇。統計顯示,上半年“新國展”共舉辦展會11個,展出面積90萬平方米,接待參展商、觀眾累計超過124萬人次。
在眾多會展業專家看來,北京躋身全球會展業城市“十強”乃是意料之中。“從接待能力來看,會議、展覽兩大場館‘之最’都位于北京。同時,酒店、交通、通訊等支撐能力國際一流。”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認為。
劉海瑩同時指出,會展服務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于“人”。“會展從業者的語言能力、知識面、專業素質直接決定了會展服務企業的綜合競爭力,而北京市的會展業人才優勢在全國十分突出。”
據介紹,會展業因其高盈利、高附加值的行業特點,一向是全球各個國際大城市的支柱行業或重點發展行業之一。素有“城市面包”之稱的會展業可以實現巨大的帶動效應,業內對這一比例的估算大約在1∶10。
“這個數字可能太保守了。”劉海瑩大膽預測認為,“召開一場國際會議或舉辦展覽,從‘硬件’上來看,除了會展場地租賃和人員住宿之外,翻譯、設計、印刷、裝飾、物流等各種會展配套服務工作也必不可少。而參會人員對當地旅游、購物、餐飲、交通、通信乃至文藝活動等各方面消費的拉動作用更是難以統計。”
目前,本市會展業全年直接創造收入大約在150億元規模左右。如果按照1∶10的比例保守計算,會展業間接創造價值便達到1500億元之多。“在本市近年來高速增長的各項經濟指標中,會展業的‘隱形’貢獻不可小覷。”劉海瑩表示。
而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弘看來,會展業對于北京的意義遠遠不止“印鈔機”那么簡單。“大型會議、論壇、展覽不僅是展示最新技術和發布最熱門產品的理想平臺,也是傳播新視角、新導向的‘風向標’。”趙弘表示,如一系列新能源、低碳、環保、綠色高科技會議展覽紛紛“扎堆”北京,正是和首都的產業發展方向息息相關。
盡管總建筑面積達到53萬平方米之巨,國家會議中心目前已然“一席難求”。
國家會議中心預訂部一位負責人透露,最遠的國際會議已經預定到2018年。“一些中小型會議、展覽主辦方為了‘擠進來’,甚至會托人情、找關系。”這位負責人笑著說,像北京會展業體現出來的“賣方市場”現象,在國際范圍內并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