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大中城市堅持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弘揚時代主旋律。
一、發展循環經濟為城市經濟工作主線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影響。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就是要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改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中,其發展必然涉及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個方面。今年4月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將全力推進節能減排,并以此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對各行各業的循環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會展經濟應當圍繞城市經濟工作主線,積極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會展傳播循環經濟理念
會展是信息交流傳播的平臺,可以清晰地傳播城市政府的發展循環經濟工作理念。
在傳播學中,傳播被認為是一種共享信息的過程。美國傳播學家格伯納認為“傳播可以定義為通過信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傳播的內容就是信息。會展過程中人們將信息變獨有為共有,通過信息進行社會相互作用,傳播思想、傳播實踐、傳播技術。傳播的各種形態如跨文化傳播、發展傳播、新聞、輿論、宣傳、廣告、公關、營銷等在會展中都有體現。會展傳播效果是參展者(與會者)發出的信息經會展媒介傳至觀眾(其他與會者),導致觀眾、聽眾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產生變化,進而產生經濟社會效果。
2007年全國很多城市舉辦了節能降耗為主題的會展,傳播循環經濟理念:如中國輕工行業會展轉型研討會、山東省首屆餐飲業節能降耗管理工作會議暨節能技術設備展銷會、江蘇節能展、中國北京國際節能環保展覽會。我國會展城市在新形勢下可以主動與全國性行業協會聯系,舉辦某些行業節能減排研討會、成果展示會、經驗交流會,傳播循環經濟(含節能降耗)科學理念。
三、會展研討發展循環經濟的良策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題的工作會議是會展的一種,具有集中鮮明的會議主題,自由活潑的研討氣氛,緊湊多樣的會議形式,會場上的發言、辯駁,臺下的交流、溝通,使得參會人員深入地進行同行之間關于循環經濟問題研討,在研究中相互借鑒、啟發,剖析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問題,尋找破解對策,與會者更新自己的循環經濟知識,最新的循環經濟科技知識得以迅速擴散。很多博覽會注重設立論壇研討會,國內外頂級專家云集,研討行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討城市經濟工作良策。
四、會展展示城市經濟工作的主要成就
通過舉辦會展,城市歷史、自然風光、特色文化、城市品位、發展潛力、發展成就等都將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傳播。
城市通過舉辦會展可以展示城市經濟工作成就。比如2007年9月首屆中國(蕪湖)中等城市會展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期間,全國會展界的領導精英齊聚安徽省蕪湖市,蕪湖市政府領導蒞會作主旨演講,介紹蕪湖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會議安排參觀蕪湖會展中心及房展會,宣傳了蕪湖市第三產業發展成就,參觀奇瑞轎車、海螺型材兩個大型企業,突出宣傳了蕪湖的支柱產業發展成就。中央電視臺《博覽會》報道該論壇,提升了蕪湖市的知名度。
五、會展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
會展業逐步成為獨立的產業,會展業本身只涉及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的交匯,不涉及生產領域,一般說來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是一種低能耗、清潔環保的產業,具有“綠色”功能,被譽為無煙產業。會展業是服務業的組成部分,會展業自身的發展壯大,意味著服務業即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直接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
會展中商品與科技成果得以展示與交流,生產者可以發現新的消費需求和新科學技術成果,通過技術轉讓,可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甚至新的生產行業,從而帶動生產投資,間接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的升級換代,調整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因此會展經濟具有其他商業經濟形態無法比擬的優勢。
六、會展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
會展業的發展必須依托城市良好的基礎設施,如具備國際化先進展館,便捷的航空港,一定數量的出租車,設施先進、服務優良的飯店,以及休閑、旅游的景點。城市政府為了發展會展經濟,必定會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以滿足世界各地參展與會的客人光臨城市的生活、工作之需。
會展活動有助于推動舉辦城市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大型博覽會所建的標志性建筑,博覽會結束后多被保留下來,標示著社會、文化、科技、建筑和美學等方面的時代印記,有些已經成為城市甚至是國家的象征。為成功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北京市將投資2800億于城市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以承載奧運會這個特大型國際性會展的公共服務需求。
七、會展是經營城市的重要抓手
城市資源特別是城市土地資源總是被政府首先得到重視和使用,但這是有限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城市有許多更加重要的資源,有許多越使用越有價值的資源更加值得政府去經營。城市是資源的聚合體,通過舉辦會展可以提高城市“無形資產”的價值。城市資源不僅包括物質的、有形的,也包括精神的、無形的;不僅包括現存的、供給的,也包括潛在的、需求的。特別要將政策的、科技的、市民素質等方面的因素納入經營范疇,只有在確立了大資源的觀念以后,才能更好地進行城市資源的整合、配置和經營。通過舉辦會展,可以將各種有形無形資產,盡量轉化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賦予其資本屬性,通過流動、組合、裂變等方式,優化配置、有效運作,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的聚集、增值和盈利。
德國杜塞爾多夫是世界公認的“會展名城”,該市曾是德國重工業區魯爾區的中心,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傳統工業的衰退成為該市向以會展業為支柱產業的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契機。經過50多年努力,已培育和發展了40多個專業展會,每年吸引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專業觀眾,不僅促進了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迅速提升了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借鑒國際會展名城經驗,以會展為抓手經營城市。會展業的核心產業鏈延伸拓展形成城市營銷價值鏈,包括外生型價值鏈和內生價值鏈。外生型價值鏈即:以展會為載體→對外營銷推廣→擴大城市知名度→吸引企業和客商投資置業→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內生型價值鏈即:以展會為載體→凝聚城市市民人氣→提升市民素質→增加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推動城市建設和諧社會。
八、會展促進政府政績衡量標準的重建
大型國際展會的舉辦城市應該是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園林城市。因此會展城市的政績標準應該改變過往單純追求GDP總量的政績標準,增設資源環境指標考核標準。
圍繞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上海將建設“生態城市”,在環境生活質量方面,要爭取將空氣污染指數從2002年的0.61大幅度降低到2010年的0.10左右,實現0.50左右的減少值。在環境生活質量方面,上海必須實施基于世界標準的生態城市戰略。上海未來的發展要把資源環境指標提升到與GDP等經濟指標同樣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上海城市大氣污染物中的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按照中國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是合格的,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標準卻不合格。“美國最臟”的大城市洛杉磯,其空氣污染濃度也落在世界衛生組織允許的范圍內。隨著進入WTO和國外CO2減排壓力的加大,我國會展城市必須補充有關的控制指標,例如人均用水量等資源控制指標和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等環境控制指標。
我國城市在大力發展會展業的同時,也應該用資源環境指標加強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政績的考核,一方面,把經濟增長指標與資源環境指標整合起來,充實和提高干部的考核內容,使各級干部能真正重視并處理好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糾正為追求眼前的、局部的經濟利益而影響長期的、全局性發展的行為;另一方面,建立社會公眾對重要資源環境指標的知情權,通過對有關指標的規劃、實施、完成情況的了解,使得經濟與環境和諧的現代化真正在廣大群眾參與的情況下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