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閉幕式將于10月31日舉行,有媒體稱“后世博”旅游熱率先在北京點燃,世博會閉幕后,有“變形金剛”之稱的北京館,有望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重建,其中珍貴展品將一并亮相。這個點子是很不錯的,雖然說世博會時間并不短,但是由于人多等各種原因,沒去過北京館的也是大有人在,在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看看世博會的北京館,也可以大飽眼福。“后世博”經濟需要旅游與會展的完美嫁接。
中國人在探索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會展經濟模式,比如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發展成為“世博園”,它是全球惟一的在會展后比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向“旅游主題公園”發展的博覽園,輻射了整個云南旅游業。現在世博會就要結束了,世博經濟如何延續,北京館移植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不失為一個創意,北京館在高科技的打造中變身“鳥巢”、 “水立方”、天壇、國家大劇院,讓游客興趣盎然。它在奧林匹克公園的重建不失為“新京味”的一個標識。
“后世博”經濟也好,“后奧運”經濟也罷,都是會展和旅游結合,現在奧林匹克公園周邊的酒店就把酒店入住和“鳥巢”、“水立方”、玲瓏塔的游玩結合在一起作為吸引會員加入的一個砝碼。在奧林匹克公園附近的洛克珠寶城也想把自己的買家和“鳥巢”的游客結合一下,尋求消費一體化,而珠寶城附近的全聚德已經成為奧體公園游客旅游的一部分。想到了就做到,奧運經濟圈和世博經濟圈就是不同景觀不同業態的嫁接組合。
盡管現在上海世博會閉幕式的門票已經售罄,但是以后來世博園觀看的游客不會再像閉幕式那樣火爆,“后世博”經濟要想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需要常態常新,外地游客也不會像世博會期間這樣火爆,“后世博”經濟要想有生命力,也需要像“水立方”那樣,逐漸轉型成為當地市民常態的休閑場所。
場館的運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后,來自美國職業大聯盟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經理——泰德·特納把這座體育場的北端徹底拆除,原來可以容納8.5萬名觀眾的體育場,變成了一個4.5萬座的棒球場。從1997年開始,這里就成了亞特蘭大勇士隊的主場。資料顯示,2000年悉尼奧運會之后,由于悉尼人口數量不足,運動場館數量遠遠大于人口需求,許多場館破產了。盡管當地政府、企業和民眾正在努力使眾多的場館得到利用。但是,奧林匹克公園每年吸引550萬人游客,這些游客都是免費參觀。雅典情況更糟糕,由于賽前一直在趕工程進度,無暇考慮場館賽后利用,每年雅典的奧林匹克場館給希臘制造1億美元的黑洞。
國外的教訓可以參考,經驗是不可照搬的,“后世博”經濟關乎場館的利用,“后世博”經濟關乎不同景觀、多種業態的巧妙組合,北京館在奧林匹克公園重建,這是“后世博”經濟的亮點,這樣的亮點才是有創意的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