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電博會的“金字招牌”吸引了眾多企業參展
■ 會展企業忙于招商,但展會同質化競爭嚴重
■ 制造商疲于參展,如何提升參展效果成難題
■ 目前展會專業化程度不高,多業余公司操辦
■ 專家建議政府與行業協會協調合作一起辦展
尋找“東莞制造”新出路之三
在連續成功辦下了國際鞋類展覽會、東莞秋季國際鞋展·鞋機展兩大展會后,杜塞爾多夫展覽(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的表情也變得輕松不少——在經歷了東莞春季鞋展參展商和觀眾下滑后,張勇此前招展的壓力很大。
雖然東莞的會展業一直聞名在外,也為東莞的制造業開拓銷路、爭取訂單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記者采訪發現,一方面制造業廠家為參展疲于奔命,但另一方面,專業的展會企業招展難度卻日漸增大,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正是東莞會展市場落后于廣州、深圳的“命門”所在。
招展難:主辦方電話打得耳朵嗡嗡響
羅志明加入會展行業不過一年,“我之前還以為辦展會就是通知企業來參展,然后就可以坐等收錢了。”但辦展會的辛苦程度卻超過了羅志明的預計。
之前羅志明所在公司一直在籌備一個五金模具展,招商、聯系企業和場地、布展等等,事無巨細全部都要由他們進行操辦。
“忙得快‘吐血’了。最驚險的一次,是第二天就要開展了,頭一天傍晚快下班的時候才發現,其中幾個展位的空調裝置出了問題。”羅志明趕緊聯系空調廠家前來維修,誰知道檢查后卻發現配件東莞已沒庫存,于是羅志明只好跟廠家一起到廣州去買配件,再返回東莞安裝,所有事情搞定后就已經凌晨1時多了。
但對于羅志明來說,招展才是他的第一要務,“現在要吸引一個企業來參加展會很不容易”,羅志明說,“為一家企業的參展打十幾個電話,那都是很正常的,而一個成功的大型展會,就必須有數百家企業參與,你可以算算這個工作量,有時候一天下來,耳邊都嗡嗡作響。”
緣何難?展會扎堆同質化嚴重
羅志明招展困難的原因并不僅僅是“金融危機”,眾多展會同質化才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從11月17日開始,短短不到兩周的時間內,第十二屆東莞國際模具及金屬加工展暨東莞國際橡塑膠、包裝、壓鑄及鑄造展、2010中國(東莞)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中國(長安)國際機械五金模具展覽會等三個類似的展會分別在厚街、長安等地上演。這還沒有算上10月中旬的第四屆東莞模具制造·機械展覽會。
如此眾多相似行業的展會幾乎同時進行,精力有限的企業們當然只能有選擇地參展。“這么多的五金機械模具展,能不能整合起來集中做大一個展會,企業和買家也不用像現在這樣疲于奔命了。”東莞國際模具及金屬加工展展商一位銷售工程師建議。
對此,廣東現代國際展覽公司行政總監姜淮表示,這種想法并不新鮮,多年前就曾有過把虎門服裝展等幾個服裝展會集中做大的想法,但其實并不可行。
但“地方政府和地方經濟有辦展的需求,即便被機構牽頭拉到一起,他們也很可能會另起爐灶再辦一個地方上的服裝展。”姜淮說。
制造企業:到處有展會 不去又不行
展會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制造企業也一樣很苦惱。
大連瓦重重型機床制造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鄭萬富千里迢迢來東莞參加了東莞國際模具及金屬加工展,下周他們還要馬不停蹄地參加另一個五金模具展,“兩個展會是有一點重復,后一個效果估計會差些,但是我們還得去參加,主要還是大連政府方面希望我們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會展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會展業界對展會有一個粗略的分類,“現在的展會大致分成兩種:商貿型展會和專業型展會。前者大多由地方政府主辦,后者則由一些展覽公司或者行業協會主辦。兩者有一定的競爭關系。”
不過,一般制造業企業對政府招商的商貿展會和專業展會都不敢落下,經常就是兩者都參與。“但有一些展會,一開始三到五年參展效果可能還好,但之后對企業的幫助就會變得有限了。”
專業型展會的效果似乎更佳,這從企業的反映得到了某種驗證。上海石田電子衡器有限公司參加了10月底的東莞鞋展。該公司譚經理表示,他們的儀器全部是日本原裝進口的,價格比較貴,也只有在東莞鞋展這樣的專業展會上才能找到真正感興趣的買家,而且關鍵是“只有他們才會給得起價錢,下訂單的意向也比較大。”譚經理說。
疲于參展、部分展會效果不佳,成了不少制造企業心中難言的“苦”。如何選擇展會、如何提高參展的效果、如何攬到實際的客戶和訂單成了不少企業求解的問題。
記者觀察:部分展會水準不高
東莞會展業可謂名聲在外,但“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姜淮認為,雖然東莞在珠三角的會展業中仍然處于第一集團,但是與廣州、深圳的差距還是比較大。
據統計,從事展覽行業的公司在廣州約有300多家,深圳也有180多家,但東莞僅有30~50家,而且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廣告公司、策劃公司等“業余選手”,而真正的“辦展公司”則是微乎其微,辦出來的“龍頭展會”更是屈指可數。
但另一些低層次的、低質量的商貿型展會卻很不少,有些雖然“敲鑼打鼓,媒體宣傳鋪天蓋地”,但實際上卻沒什么“內涵”,甚至最后只能辦成“走鬼的天堂”。
專家視點:依托本土產業集群 集中精力辦名展
展會扎堆令企業疲于參展,但又該如何提升展會的效果和影響力?
“東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展會很少,而小小一個縣級市義烏卻已經有三四個之多。”姜淮不無惋惜地說,“義烏的經驗就是依托本土的產業集群,集中精力舉行藝博會等幾個名展,數量不大,但影響力驚人,這是東莞可以借鑒的。”
姜淮認為,東莞還可以“借用”廣州和深圳的資源,直接移植一些已經成形的展會,來沖擊本地市場,形成“鯰魚效應”。
東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傳志則認為,會展行業是典型的綠色低碳高端服務業,政府理應給予大力扶持。李傳志還建議,東莞企業參加展會,應該盡量挑選專業性展會,并多留意待選展會的歷史成績,以此來挑選適合自身的展會。
對于政府主辦的商貿型展會與行業內的專業型展會之間互相爭奪市場的難題,李傳志認為,可以由政府與行業協會合作一起來辦展,政府作為主辦力量把握大方向,同時為參展企業和策展企業在辦展費用方面提供補貼,行業協會和策展企業則負責承辦具體專業事項。
李傳志認為,這樣一來,政府就賺到了吆喝,參展企業和策展企業也都開拓了市場,得到了實惠,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