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展業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迅猛發展。中國會展業應該如何持續上升,盡可能保持旺盛的局面?在做大做強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就此,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副教授、中德合作IEMS會展項目系主任藍星。
環保意識必不可少
“有‘展覽之國’美稱的德國,會展業的發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平均每年在本國舉辦一兩百個國際和跨地區專業展會,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地位的行業展會中占有2/3的份額,各種展會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藍星認為,中國會展業要做大做強,最應該學習和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
藍星告訴記者,目前,德國各大會展無一例外地都主打環保節能的理念,不僅各類題材展會所展示的展品紛紛以綠色環保為主,而且展會本身同樣重視環保。
據藍星介紹,德國超大型展會都實現了網絡化管理,展會前期的營銷推廣也都是以網站為主,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可以在展覽公司和展會的網站中快速方便地找到各種豐富詳盡的展覽信息和內容,媒體業界也可以通過網站及時獲得展會最新動態。會展公司內部強大的網絡管理平臺使招展和參展服務更加準確高效,這些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中國,雖然政府和各行各業也在大力倡導建立環保型社會,但是要真正落實到現實中尚有很大距離。”藍星認為,關鍵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存在著經濟發展高于一切的錯誤認識,嚴重缺乏環保節能意識。此外,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展會因考慮成本開支而較早地意識到綠色辦展的必要性,參展公司也開始盡可能壓縮參展成本以獲得更大的回報。
藍星告訴記者,目前在京滬穗等一線會展城市舉辦的一些展會,雖然開始有意識地使用環保材料,但并未在全行業形成共識,許多在中小型城市舉辦的展會仍然大量使用木材、油漆等易耗和污染材料。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辦展理念還停留在舉辦大而全的政績性展會上,因此,脫離當地實際,盲目建造大型豪華展館。由于各方面辦展條件尚不具備,除了舉辦幾個政府背景的經貿活動或展會外,嶄新的展館成了還貸和消耗巨大維持費的沉重包袱。
“中國會展業正處于發展上升時期,也是大量利用資源和資本集聚的時期,但是仍然需要盡早形成環保意識,盡可能地使用環保材料、減少浪費。”藍星表示。
展會的內涵是服務
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會展業,應該如何在環保節能的理念下保持健康的發展態勢呢?
藍星說,當前,中國會展業正在經歷從量的發展轉變為質的提高,這就需要從傳統的物質資源消耗的辦展模式轉向依托科技手段,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創新管理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會展業作為一個產業來培育。作為產業,就必須重視自身的經濟回報。在自身獲得經濟回報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會展產業才能回歸到其固有的服務屬性。
作為第三產業的會展業,服務是最基本的經營理念。當前,會展業的國際市場已將展品展示為主的概念提升到了人與人交流的層面。而創造一個和諧的商務環境的關鍵就是提升服務內涵。
隨著會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會展業發達的國家,特色鮮明的服務形式層出不窮。從前期的市場營銷活動,到展期的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從現場的商業氛圍的營造,到網絡上詳盡的信息發布,從單一割裂的服務形式,到全面立體的無憂服務,無不體現出會展業應有的特性。
反觀中國會展業,服務水準相形見拙。無論是城市基礎設施、場館配套等硬件設施,還是市場開發、人才素質、運營管理、現場環境等軟件服務,都遠未達到國際水平。正因如此,會展業發達國家紛紛瞄準了中國這塊尚待發掘的處女地。這些差距,也正是中國會展業界必須清醒認識,加快改善的方面。
藍星以他先前的展覽工作經歷舉出了中國存在的諸多服務問題。在服務意識方面,他認為,展會工作人員要有很強的服務意識,一定要端正態度,而不是給人冷冰冰的感覺。在德國,展會組織方工作人員在接待參展商報到時,都是微笑著將胸卡雙手遞給他們,并禮貌地提醒各項注意事項。而在國內,由于服務意識淡薄,再加上工作量大,接待人員往往一只手將胸卡遞給展商,有時甚至把資料扔在報到臺上。
據藍星介紹,舉辦展會時,展會組織方需臨時使用大量學生參加接待工作。雖然這些臨聘學生有良好的服務愿望,希望熱情對待每一位展商和觀眾,但是因為事先培訓不足,未深入了解展會,因而只能回應“對不起,我不是很清楚。您去問那邊的工作人員,好嗎?”
“觀眾只會認為這些人是展會組織方的一部分,而不會因為他們是使用人員,就可以一問三不知。這樣的使用人員往往會使觀眾對展會產生不好的印象甚至抱怨。因此,主辦方在使用大學生時,一定要對他們進行詳細的上崗培訓,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半天培訓就草草上崗。”藍星對記者說,在展會現場,真正的服務不會體現在老總身上,也不是體現在項目經理身上,而是體現在最基層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