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國會展業走過的30年既漫長又短暫的歷程,筆者是參與其中的實戰者與研究者,回顧這段歷史、評估這段歷史,是我們許多會展人關注的課題,有人用波瀾壯闊、業績輝煌贊之;也有人用雜亂無章形容之,反差之大可能是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套句中國的老話:成績是主要的,問題也不少,也許是比較客觀的評估。
談歷史,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是筆者通過30年歷史的實踐與觀察,感覺到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一個新的里程碑,在這個時刻,我國的會展業應該配合國家發展新形勢、應該在那些重要的會展工程上下功夫。假以五年時間,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思路、整合出一個更加堅實、健康,而符合國際標準、受國內外會展界、工商界認同的中國會展界新局面。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筆者試圖從眾多頭緒中理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在本文中闡述,供各路方家參考。
統一窗口、統一司令部
這是一個爭議多年的問題。到底是貿促會?是商務部?是科技部?還是文化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這個問題始終沒解決,它和我國的“一國體制”相當不對稱!
目前,我們的窗口不僅一個,系統更多。商務部與貿促總會自然是其中兩個重要窗口,還有全國工商聯、全國商聯會,甚至有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中國展覽館協會等,更何況各省市及各區域聯盟。各自套路都很多,這種情況絕對不符合我國國情,到底聽誰的?誰的都要聽、誰的也可以不要聽。更何況許多標準性文件及數以萬計的獎項,哪些是會展界必須遵守的規則(法律)、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楷模?這種亂象在其它行業是不存在的,偏偏落在陽光產業的會展業身上。情況還算正常,因為會展業是新生產業,與傳統產業有很大的區別,它有一個成長過程,國家的政策是放手讓市場運作,市場的初發當然是無序的,太早規范必然阻礙產業的發展。
30年的放手,造就了蓬勃發展的局面,自然其中負面因素也很多,許多有識之士已在高呼需要調整。是時候了,會展業走到今天應該有條件理出一個新思維,造就一個新局面。
筆者的首要問題是龐大的中國需要一個國家級的會展管理、協調、推廣的機構。機構的名稱應該是國家會展局。其功能并不是代替貿促會、商務部目前的職能,而是實行統一的、宏觀的發展規劃與管理及制定產業政策,此國家會展局建議直屬國務院為宜。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組建工作。
明確國際展覽與國際會議城市與項目
我國會展業的發展型態有別于外國。在外國,每個國家的會展活動均集中在若干知名城市,如英國的倫敦、意大利米蘭、法國的巴黎,即使是經濟與會展業均發達的德國,也集中在法蘭克福、漢諾威、杜塞爾多夫、漢堡和柏林幾個城市。但在我國卻遍布于大江南北,除30個省會城市外,二級、三級,甚至于鎮都在搞會展。全國發展會展業的城鎮大約有300個左右。
這種獨特現象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說它好,因為它讓廣闊的中國大地與市場可以享受會展業帶來的好處。這是中國的特色,未必每個城市都成為國際會展城市,但每個城市都可以通過會展業為本省、本市、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提供服務,這就是中國,就是中國的會展業。說它不好,是因為沒有重點,很難在國際社會形成共識、形成核心,例如二月份將在杜塞爾多夫舉辦的機械展,全世界參展商與買家非到不可,這就是品牌,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楷模。
筆者以為:我們不必完全照搬照抄外國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外國好的東西,如果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會展業能做到以下幾方面工作,將為更大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 重點發展幾個國際展覽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上海的氣候已逐漸形成,北京還需要改善城市會展環境,廣州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具備國際展覽城市的條件很多,除讓國內外重要的參展商與買家都認同外,必須有足夠數量專業的品牌展會以及良好的辦展環境(交通、服務、人文文化等)。
在我看來,五年之內能使京、滬、穗進一步優化,在現有基礎上有意識的培植成為國際間與市場承認的國際展覽城市已經不錯了。
2. 重點發展若干國際會議城市。除北京、上海可以成為國際會議城市外,大連、天津、杭州、廈門、西安、三亞可以培植成國際會議城市。國際會議數量遠超展覽會,但在硬件設施、配套設施以及軟件建設方面應有足夠的條件。分析這些城市(除三亞外),硬件設施已具備,軟件建設尚欠缺,尤其是會議接待水平、翻譯人材都有一定距離。
3. 國際會議與展覽城市是建立在國際品牌會議與品牌展覽會的基礎上的。這是核心問題,我的建議是:在國家會展局未成立之前,由商務部牽頭,聯合有關部委、大型協會,就會展業所服務的產業分類,每個類別中選出2-3場市場認同的展覽與會議(當然,能夠以高標準要求只選一場最好),只選擇專業性的貿易展、有影響力的、具備國際化程度高者(某些項目,雖國際化程度不高,但卻在該產業中具代表性亦可)。在商務部網站向全世界公布,并聯同產業主管部門,加以協助與培植。
這里要特別指出:我們所需要的是專業性貿易展、是讓全世界都能參與的活動。其中并不包括銷售展及節慶活動。
十二五規劃即將啟航,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與升級為會展業帶來新的要求。
假以五年時間,統一協調全局的機構,讓國際展覽城市、國際會議城市登上舞臺,同時整合推廣100-200個已成型或尚在成型中的展覽會。隨便提一下,六年前筆者在商務部論壇上提出鑒定品牌展,商務部授予標志的建議依見有效,望能給予考慮。
十二五啟航了,筆者心中記掛的是中國只能是若干城市為國際展覽城市或國際會議城市,不可能全面開花。中國也只能有200-300場符合國際要求的展覽項目,不可能數千個之多,此項工作之難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國家在進步,會展業也應進步,只要相關部門(尤其是商務部和貿促總會)知難而上,目標是可以達到的。如同商品品牌一樣,少而精才能真正顯示品牌的價值。
有些城市可能會講,我們也正在努力建設會展城市,為什么只確定三個呢?沒錯,許多城市正在努力,但是我們也應該實事求是,能成為國際展覽城市、會議城市應該是高標準的,也許在十三、十四五年計劃中還有城市跑出來,當然可喜可賀。至少在目前,筆者認為完全有條件的只是北京、上海而已,廣州尚需加快努力才行。
本文寫在兩會之前,也是十二五實施之前,供會展界朋友思考時多一個參考。 中國的會展業將成為正規軍, 再也不是游擊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