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會海”通常為人所厭惡,不過刪減它的動力可不只是為了提高效率、減少形式主義,還有環保節能的價值追求,而讓會議“綠化”更可能促成一大筆生意。
今年11月公布的《中國會議藍皮書》表明,我國每年舉辦會議多達幾千萬場,參加會議人數上億之多,年均增長20%,它涵蓋公司會議、政府會議、事業單位會議和社團會議四大類,會議經濟產值近萬億元。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產值近萬億的會展業要是變綠了,就是給地球的一大禮物。實際上,在全球努力節能減排的背景下,綠色的理念正在向各大領域滲透,除了汽車、航空、鋼鐵、地產這樣影響顯著的行業,被稱為“無煙工業”的會展業也開始悄悄走上綠色之路。
會展也有污染
從世界范圍來看,近年來中國會展業發展迅速。以商業展覽為例,2010年世界商展百強排行榜上,中國僅次于德國名列第二。從全國范圍來看,上海、北京、廣州的展會規模名列前三。
上海會展業近年來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發展,根據“十二五”規劃,2015年底上海還將基本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城市,會展規模達到1500萬平方米。在這些亮眼的數據背后,其實會展給環境和生態帶來的壓力也不容小覷。
正如幾乎每一次大型的會展活動都會帶來交通壓力,大量人流的運輸毫無疑問會增加廢氣的排放;而垃圾就更毋庸贅言,比如上海世博會184天里,就產生了大約2萬噸的生活垃圾。更不用說日常的會展可能造成的裝修、噪音、光污染以及廢棄宣傳、布展材料等。
“國際上綠色會展已融入每一個平平常常的會議和展覽,不再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話題討論,可我們這種意識才剛剛起步。”中國會展理事會理事長劉海瑩說,雖然中國會展業還沒有做好迎接低碳環保的準備,但現在已經到了該轉變的時候。而此時,“綠色會展”的概念已呼之欲出。
何為綠色會展?它并非指綠顏色的會議布展,也不是指討論綠色主題的會議,而是強調會議的籌辦、組織、運作,甚至會場的選擇、布展,會餐的挑選以及會議耗材的回收利用都呈現出低碳環保特色的活動。
實際上,一些國際知名展會都開始嘗試從綠色公益的角度塑造品牌形象,激發關注度。而一些號稱“綠色”的會展因為沒有體現環保理念則飽受批評,比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綠色會議”,他們本就因為沒有拿出有力的綠色措施,更被媒體發現代表們所用的140架私人飛機及1200輛豪華轎車,為期12天的會議產生等同于4.1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物,相當于同一時期英國米德爾斯布勒市的排放量,這些都讓主辦方和與會者頗為尷尬。
綠色是趨勢
當然,國際上低碳減排已經是會展業的發展趨勢。比如倫敦奧組委就已經表示,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以二氧化碳低排放、低排污以及綠色交通為特色,要打造“第一屆‘綠色’奧運”,向“一個星球”的奧運目標努力。
劉海瑩認為:“綠色會展在發達國家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資金支持,但國內的部分會展項目仍然存在著粗放式經營的弊端,場館建設一浪接著一浪,造成極大浪費。新型會展對傳統辦展的沖擊迫使我們改變目前的思維,被動也好主動也好,我們必須改變,只有這樣中國會展業才能更快地向前驅動。”
劉海瑩的另一個身份是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他所負責的國家會議中心在奧運會期間作為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中心,還是奧運會的擊劍比賽以及現代五項的擊劍和氣手槍比賽的場館。殘奧會結束后,國家會議中心進行了內部改造,其中就包括了低碳環保項目。比如,在綠化與環境、雨水收集利用、自然通風、供電、照明、中央吸塵、廚余垃圾收集等各個環節上都采用了綠色環保設計。
這或許還只是會展場館設計運營方面的綠化,其實在會議的組織和運轉過程中,同樣可以更綠更環保,更重要的是,那也更加省錢。比如德國法蘭克福會展中心舉辦一些活動時,開幕式、主題晚宴就不需要背景板,都只是一塊投影幕布懸掛在舞臺中央;展臺大量使用電子展示設備,避免使用印刷品和噴繪;甚至在會議茶歇中咖啡用的糖塊用小碟子盛放,避免使用袋裝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透露,2010年全國政協會議的花銷為5900萬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包括了會議期間委員、工作人員及各項會務、后勤保障等眾多方面的花費。其實,這里面不乏可以改造和綠化的內容,比如一些代表委員建議用電子版報紙、簡報代替紙質材料,甚至將一些材料放在閱覽區,不需人手一份,這既可以解決紙張,減少浪費,也能省錢省事。
細節決定成敗
實際上,“綠色會展”概念也逐漸在國內受到重視,投資者在興建會展場館時將從會展場館選址、建筑材料選擇到內部功能分區,突出生態化的特色,展會組織者和場館管理人員將比以前更加注重節能降耗和“三廢”處理,優先選用易回收的布展用品。
從這角度而言,會議會展所能產生的減排效應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不過,這些改變可能并不在于一些大手筆的設計或者高新技術的應用,在眾多會展專家看來,綠色會議的秘訣在于細節。臺灣“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常務理事、臺灣圓桌會議有限公司執行長柯樹人日前在上海會展論壇上就直言,要舉辦一場綠色會議,就包括綠色場地的選擇,包括飯店、會展的餐飲,集中在許多細節里。
既然是趨勢,那么對于會議組織者、策劃者而言,如何綠化自己的會議?“事實上,最好的綠色會議就是不要開會,不要辦展,就是你沒有浪費,沒有交通、搭建,也不需要印刷很多材料。”雖然這是柯樹人半開玩笑地說,但是,電子化的方式也確實為不開會、少開會提供了可能,至少不用都聚在一塊了。
當然,面對面的會議以及商業性展覽還是不可能完全被視頻所取代,現實中的會展還是要開辦,要想變得更綠,關鍵是每一個可以低碳減排、節能降耗的細節。“每個人的桌上都放了一瓶礦泉水,把它送到會場來就要花不少錢;用餐的時候不用餐巾紙而是用餐巾布,就能少砍伐森林;甚至不吃牛肉,因為養一頭牛造成的碳排放超過一輛小汽車。”柯樹人甚至提醒說,這還包括會議所在地廁所的用水,你打開水龍頭洗手聽到的不應該是“嘩啦啦”,而應該是“嗤嗤”的聲音,后者的用水量當然要比前者少多了。
當然,這并不是他的結論,柯樹人算的其實是一筆經濟賬:現在事實已經證明,越綠的會議、越綠的展覽越賺錢,它會被大家承認、宣傳,傳播效果會很好,而且節省許多成本。
劉海瑩也認為,如果能把綠色概念首先貫穿于投標申辦過程中,可以獲得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強的先發優勢,因為這符合國際會議主辦方的理念。不僅如此,在會議的具體實施中,也能節約一部分成本。所以,綠色也是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