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塑交會都能吸引數萬名國內客商和千余名國際客商光臨臺州。”臺州市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淼如是說。
一個展會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由此可見。
“如果在一個城市開一次國際會議,就好比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錢”——一位世界展覽業巨頭如此評價會展經濟的重要性。因此,國內眾多城市把會展業與旅游業、房地產并稱為世界三大無煙產業,并冠以“城市的面包”、“城市的名片”、“城市經濟的助推器”之美名。
臺州這個濱海地級市,正在現代會展業道路上疾馳,試圖搶占區域會展業的高地,打響全國乃至國際有影響力的會展品牌。
改變產業命運
俞淼是塑交會11年發展的見證人之一。2001年,俞淼畢業后加入了中國日用品商城展覽有限公司(臺州市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的前身)。從基層做起,余淼伴隨著塑交會的成長而成長,直至公司總經理。
也就是這一年,臺州舉辦首屆塑交會,臺州多了一扇與國際交流的窗口。
在臺州市國際會展中心有限公司資料室里,歷屆塑交會的舉辦情景歷歷在目。從2001年開始舉辦第一屆塑交會以來,每年一屆的塑交會全面展示了塑料、機械、原料、模具及相關技術,涵蓋了整個塑料產業鏈。
首屆塑交會期間,現場成交額達1.85億元,合同成交額8.32億元,達成意向協議金額四億元。而同期舉行的研討會,轉讓科技成果多達17項,達成協議金額780萬元,意向協議金額1000多萬元。這之后,上述數據在每屆塑交會上都以1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
從2005年開始,商務部連續七年將塑交會列為塑料行業唯一重點支持展會,這也成為中國地級市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展會。
事實上,在塑交會紅火舉辦的同時,臺州塑料產業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共有塑料生產企業一萬多家,臺州已成為中國塑料制品的源頭產地和集散中心,特別是塑料日用品,已經占到了中國市場60%的份額。
“塑交會的11年發展,不僅自身成為全國性的品牌展,同時對臺州塑料產業的拉動作用相當明顯。”俞淼說,如果在會展上投入一元錢,就等于在相關產業中有十元的產出。得益于塑交會的成功舉辦,臺州在海內外贏得了“塑料王國”的美譽。
提升城市品牌
會展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對一個城市的消費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據統計,每年塑交會都能吸引數萬人次國內外客商光臨臺州。一個可以作證的現象是,塑交會期間臺州高檔酒店客房供不應求。
事實上,塑交會還引領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基于會展業之上的快餐服務業、會展服務公司、廣告公司、物流配送公司等都在快速發展,一條完整的會展產業鏈在臺州逐漸形成。
展會也是臺州向國內外推薦臺州的重要平臺。“塑交會開辦初期,有許多人對臺州的地理位置相當陌生,甚至‘臺’字讀音經常讀錯。因此,以前我們在宣傳塑交會前都要花不小力氣宣傳臺州。”俞淼回憶說。
如今,隨著塑交會影響力擴大,品牌深入人心,不少外國客商主動上門,美國客商坐了20多小時的飛機越洋趕赴臺州參展。
發展會展業是推動城市升級的需要,而國際會展中心則是臺州人精心打造的城市品牌。
臺州市國際會展中心是按照當代國際展覽功能建設的智能型展覽場館,聚技術與藝術于一身,集展覽、會議、娛樂和餐飲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建筑。會展中心投資4.5億元,占地近100畝,建筑面積達8.6萬平方米,分為展示區、會議區和服務區三個功能區域。
2003年9月,第三屆中國塑料交易會在新竣工的臺州市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由于會展中心的改良設計,大型塑料機械得以直接進入會展中心一層進行安裝展示,這成為當屆展會的最大亮點,也使得會展中心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同等承展能力的展館之一。
迅猛發展的臺州會展業,讓海內外來客感受到了臺州城市的大氣之美。
突破發展瓶頸
11月30日,記者來到臺州國際會展中心。會場外,工人正在緊張工作,為冬季汽車用品展搭臺。
這是第七屆汽車用品展。雖說創辦時間不長,但汽車用品展已經迅速成長為華東區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展覽會,展會面積將近三萬平方米。
從臺州國際會展中心《2011年展會匯總表》中我們不難發現,今年所舉辦和即將舉辦的17個展會中,與行業協會、展覽公司等合作的展會占據了大部分,這種現象的產生便是經營思路轉變的結果。
臺州作為三類展覽城市,資源和市場容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空間內,挖掘出更多“金子”?按照一年17場大型會展,平均下來臺州國際會展中心每月只有1.5場。換句話說,會展中心每月一半以上的時間是閑置的。
窮則思變。俞淼說,以往會展中心與展覽公司合作多停留在展覽場所簡單出租,但目前卻已形成:展館借助協會的力量,與展覽公司一起挖掘新展覽市場→共同策劃→分頭完成展會籌備(幫助展覽公司程序審批、招商、宣傳等)→為展會提供舉辦場地→做好展會期間的服務→最終共同獲利這樣一個“遞進式”深入合作模式。
“臺州國際會展中心不僅僅是路橋的,更是臺州的,代表的是臺州的整體形象。”俞淼告訴記者,臺州會展業起步晚,加之產業經濟具有明顯區塊特色,表現在展會上則是分散展示,長期不利于各自展會品牌的打造,最終損害臺州會展業的整體品牌形象。因此,近年來會展中心積極加強多方合作,最終達成共贏局面,加速推進臺州會展業突破瓶頸。
盡管臺州舉辦的各類展會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于臺州城市的知名度及影響力難以與一線城市相比,要創辦知名品牌會展,就要比其他城市付出更多的艱辛。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現有基礎上,根據臺州的產業優勢,結合塊狀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塑交會”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培育和發展具有臺州特色的專業性國際會展,并加強宣傳與推介,努力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大國際知名度的專業性品牌會展,提高現有的專業性國際會展知名度,讓臺州在外界具有更具體的產業內涵。
“揚長避短,才能凸顯發展優勢,重要的是依托產業基礎培育品牌展會,走特色取勝之路。”俞淼說,如何發揮展會專業化特色,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是值得展會組織者和活動策劃者思考的大問題。
會展興,經濟旺。正是看到了會展業對經濟的極大拉動作用,在近日臺州頒布出臺的《臺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中,更是將會展業作為臺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臺州會展業已打開巨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手記
會展興市,任重道遠
會展業,想說愛你不容易。
早在本世紀之初,臺州就曾提出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十年過去了,卻鮮有起色。軟硬優勢不突出,是臺州會展經濟長期徘徊的命門所在。
臺州會展業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但落后的會展硬件,卻一直嚴重制約著當地會展經濟的發展。由于沒有像樣的展覽場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臺州舉辦各種展會只能“打游擊”。
2003年,路橋區投資4.5億元,建起了占地近100畝、建筑面積達8.6萬平方米國際標準會展中心,但核心展區只有2.3萬平方米。放在當時,或許還能抗衡周邊城市。但近年來寧波、義烏先后建起了占地8萬平方米、20萬平方米國際標準會展中心,臺州與近鄰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更要命的是,從臺州國際會展中心的區位來看,由于規劃上的“先天不足”,臺州國際會展中心周邊高樓林立,已無拓展空間,好比“螺絲殼里做道場”。
由于硬件上的不足,臺州會展業可持續發展之路顯得愈發艱難。
在軟件方面,特別是會展企業方面,全市專業會展企業屈指可數。由于缺乏優秀的會展企業及會展人才,臺州往往在高水準會展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臺州出現多地多次舉辦主題雷同的展會現象。以機床模具類展會為例,臺州每年舉辦的就有五六個之多。由于客戶對象類同,展出內容相似,組織者多以短期營利為主要目的,由此帶來諸多問題。
顯然,規范運作、整合資源、培育品牌,是臺州會展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中國會展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會展興市,臺州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