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總想些不著邊的事。龍年,筆者為何事而急?為的是我國何時才能建設會展業的評估體系。30年了,一年六千場展、數萬場會議,用什么標準衡量,總應有個說法。什么機構可以勝任評級機構?好像有也好像沒有,誰都可以搞個論壇、頒頒獎,這算什么獎項?頒獎者自以為是,得獎者自我安慰。
二月份,UFI將在深圳召開大會,這又是中國會展界的一件大事,國人對UFI敬重有加,為爭加入或被認同而出盡八寶。
記憶中,十幾年前,筆者開始接觸UFI,了解它是由幾個人倡議組成的國際性會展評級機構,初期運作并不太順暢,也沒有哪個政府機構背書。UFI的真正快速發展是伴隨中國會展狂潮而興旺。也許是國人的崇洋媚外所然、也許是UFI管理層了解中國國情,起用中國會展強人進入管理層,造就UFI的江湖地位。運用國際機構(由外國人主導的機構)評估中國會展業雖然也有它的好處,可以促進我國會展業更加標準化、國際化,但只能是一方面。UFI很難全面評估中國會展業,即使有幾位人物進入領導層,權力還是在外,深入了解國情還有缺陷。
幾年前,筆者應城貿聯邀請,在北京由商務部主辦的“第二屆國際會展論壇”上發表過關于建立我國會展業評估體系的發言。此后幾年間,也見到一些文章呼吁此事,但真正走上實施階段,卻只聞樓梯響而已。
仔細想想,在我國要建立一個有權威性的評估體系也確實很難,難的最大核心是我們的國人之間,誰也不服誰。想想也不都是這樣,你看所有工業各行都能形成很好的標準系統,航天是這樣、核電、高鐵也都這樣,唯獨會展業至今還很渺茫。
在我看來,辦法可能有三個:
其一、由有關部委及主要城市聯合成立籌辦機構。它應該包括商務部、發改委、貿促總會、科技部、工信委、文化部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有關部門。九個機構各派一人成立工作小組,由國務院授權某部委當組長(商務部為宜)。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行政力量很強,有一定權威性。它的功能只適合制定標準、頒發證書,不宜具體操作,容易引起爭論。那些事由專家們去做。
其二、由各省市會展協會成立會展評估大會(不論大、中、小協會各占一席),從中推選九位常務理事,再推選主席及副主席若干名。這個機構理事會下面設立工作機構,應該說這個辦法是可行的,也具權威性及全民性。但是它最大的問題是初期運作的財務負擔。建議由商務部撥出專款做這件事,估計前三年的經費是五百萬元。順利的話,以后就可以自負盈虧。
其三、由若干會展專家自行成立評估機構,也就是說完全民營。這個辦法在國外是可行的,但在國內比較難以實施,只有在前兩個辦法行不通的情況下,此法才可考慮,它的好處是快,只要參與的專家夠分量,也具一定的權威性。既然是民間,財務當然也自籌。如果這個組織得到市場認同,相信有關領導機構也愿意背書支持。如果需要走到這一步,筆者愿意充當發起人之一,當然這是后話。
三個辦法中,第二個辦法最好。即使要走這條路,也建議商務部(或發改委、或貿促總會)牽個頭,召開各地會展協會領導會議,聽取大家意見。如果政府部門不愿意出面,研究會出面也是可行的辦法。
此文簡短,意見卻明確。作為筆者對迎接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會展業的期望,也是春天的希望。
是時候了,我國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對我國會展工作者負責的評級機構出臺了。
(歡迎討論:E-mail:ckb@coastal.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