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調結構,創效益,促消費,旅游會展業成為廈門發展新“引擎”。就在上周,有著“中國機電第一展”之稱的第16屆臺交會在廈門舉行,展位規模再創新高,專業、高效的辦會水平,吸引了3萬5千名海內外客商到會尋覓商機。
客商:變化蠻大的,當初臺交會的規模比較小、展出的內容比較雜,像一個小商品市場?,F在主題是越來越突出了,以機電工業產品為主,包括節能,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
客商:一年比一年好,這邊服務都搞的不錯,如果我們這邊有問題,找人的話基本都是隨叫隨到。類似臺交會這樣設在廈門、輻射兩岸乃至全球的品牌展覽會,廈門每年都會舉辦30多場。統計顯示,2011年的廈門,平均不到3天辦一個展,每天有6場外來商業性會議同時召開,帶動直接收入33億元。研究顯示,辦一場會展除帶來直接收入外,還可以帶動關聯產業多達9倍的收入。而在廈門市會展協會會長鄭智看來,會展業帶給廈門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獲。
鄭智:通過舉辦展會,引進了國外的資金、管理經驗、人才。對于廈門城市建設的理念、城市功能的定位、人的服務意識的增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廈門產業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廈門把會展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促消費的重要抓手,培育扶持了一大批專業會展企業,確保會展產業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盡管如此,在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羅懷家看來,廈門在延伸、完善會展產業鏈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羅懷家:展館要夠,展館旁邊旅館要夠,交通要很便捷,資訊發布,來了以后怎么住、怎么吃,帶什么東西回去,有什么東西好看的、好玩的,都需要不斷地脫胎換骨。
組建廈門市會議展覽事務局、探討建設會展業發展重點集聚區、爭取出臺會展業稅收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間,廈門把旅游會展業列為支柱產業,廈門市商務局副局長傅如榮認為,會展業在廈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傅如榮:會展業正好充分調動城市更好地發揮積聚人才、資金、信息、貨物這幾大積聚功能。同時它對城市功能和品味的提升,也決定了會展在下一步廈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